迦薩衝突爲美國挽救國際秩序添亂流
(示意圖/達志影像)
2023年以後國際局勢的主旋律原本只有兩個主軸:美中激烈競爭,與俄烏戰爭陷入僵局。在這兩個主軸中,有一個對兩者都有影響的短期核心變數: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兩個主軸的爭鬥短期無解,大的輸贏都要放眼到2024選舉之後。
不料原本淪爲國際棄兒的哈瑪斯組織突然向實力佔據絕對優勢的以色列發起突襲,造成以方超過1400人死亡,200餘人被綁架的嚴重恐攻事件。以強硬著稱的納坦雅胡總理立即對迦薩空襲與炮擊,至目前已造成超過5000人死亡,還包括千名以上兒童。尤其是18日浸信會醫院遭遇不明襲擊造成超過400人傷亡,立即使拜登總統親自規畫的四方會談被取消。醫院襲擊可能會像2014年馬航在烏克蘭被擊落事件,誰是該負責的一方,永無完整解答。然而此事件政治效應已經浮現,即美方希望在2021年撤出阿富汗後,透過以阿多國關係正常化,來確保中東維穩的戰略目標,將受到相當的牽制。
此次以巴衝突短期內不會演變爲第六次中東戰爭。原因表面是哈瑪斯以婦幼爲綁架與殺戮的目標,不會贏得國際支持。深層因素則是包括伊朗等素來反美的強權,也希望掌握美國撤出的戰略真空,所以固然援助哈瑪斯,但不至於在此時招惹美國回師。
不過迦薩衝突將成爲前述兩大國際主軸問題與短期核心變數的亂流。正因爲如此,拜登纔會趕去以色列,一來支持以方自衛權,更是遏止納坦雅胡亂了「更大的局」。德、法、英等國首腦也來訪,說是前來聲援,但還爭取「優先」尋求本國人質獲釋,籲請人道救援進入戰區,以避免刺激歐洲恐怖主義。原本「兵貴神速」的北迦薩掃蕩之戰,因此延遲。以方目前已允許埃及口岸放行一批救援物資,沙國等關鍵國家則「各打五十大板」,未完全倒向巴方,可看出美歐斡旋有初步成效。
美國竭盡全力緩和亂流,要在這場危機顯示有能力挽救國際秩序的使命還將經歷曲折艱險,因爲要同時滿足兩大目標:第一、不直接出兵,這是第一條紅線,以免引發新中東戰爭,使撤軍白忙一場。第二、確保以色列不再被攻擊,免得選前被媒體認爲無能,這還是要協助以方清剿哈瑪斯,以防其死灰復燃。
第一項簡單,第二項很難。首先人質國籍多,如何儘量兼顧,避免哈瑪斯困獸之鬥、以拖待變?其次,清剿哈瑪斯是城鎮戰,人口密度與國際能見度都比烏克蘭的巴赫姆特、伊拉克的摩蘇爾更高。平民大量傷亡是「現在進行式」,西方慣執的人道之劍正指着自己。不成比例的平民傷亡,將使清剿變質爲報復,報復的背後是陰暗的「雙重標準」,雙標則是「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大忌。
俄烏戰爭中被制裁孤立的俄國,正是被指控在烏東城鎮進行「屠殺」導致難民流離失所。迦薩人口之多、短時間傷亡之劇烈,恐將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最近巴西在安理會提案「立即無條件釋放人質、譴責針對平民的一切暴力」,遭美國一票否決,引起譁然,顯示迦薩已成爲檢視美國護持秩序的量尺。
烏克蘭軍能否南下砍斷俄佔領區,今年已無可能。除了迦薩與烏克蘭,現行國際秩序還得面對2024年川普可能再次當選的挑戰,官司纏身的川普日前一派輕鬆地嘲笑:「只有耶穌可以選上衆議長」。拜登此時絕不想擲骰子,只願以軍乾淨完勝哈瑪斯,但納坦雅胡絕對比臺北任何政治領袖都難以擺平。同爲平民百姓,我們只能希望人質與難民平安。像醫院遇襲的慘劇,不要有「莫非定律」。(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