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大學攜手中研院發表多個深海鐮蝦新物種 體長僅3至5公分

嘉大助理教授張素菁利用micro CT技術呈現深海鐮蝦新物種外觀。圖/張素菁提供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張素菁與中研院合作,透過醫學研究常用的micro CT(微米級電腦斷層掃描造影系統)技術,應用在深海鐮蝦外觀3D影像呈現,可清楚比較出深海鐮蝦不同種類的身體雕刻及紋路,分別在去年及今年,在東沙、臺灣本島各發表1種世界新種鐮蝦。

目前東沙新種「鈍脊鐮蝦」已成功發表在國際動物分類期刊Zootaxa,,臺灣本島發現的深海鐮蝦新物種預計今年在國際海洋科學期刊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發表。

該深海鐮蝦新物種,是張素菁助理教授在臺灣漁船於臺灣本島和東沙300至500公尺深海捕捉到漁獲中,挖掘到一些體長僅有3至5公分深海鐮蝦個體,由於鐮蝦身上雕刻十分複雜,不易進行鑑種,因此特別與中研院的小鼠中心合作。

張素菁說,位在南中國海東沙深海生物多樣性十分高,但相關研究不多,除詹氏深水蝨外,鐮蝦也是一羣分佈深度最深可超過6000公尺的典型深海生物。與一般蝦子不同,鐮蝦除大鉗呈鐮刀狀外,牠們甲殼既厚且堅硬,額劍和尾柄十分尖銳,當身體捲曲時,尾柄更可鎖死來禦敵。

海洋生物多樣性是聯合國SDGs重點項目之一,其中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更棲息令人嘖嘖稱奇各式生物。廣義深海是指200公尺深的海域,若要取得棲息在深海處的生物樣本,難度較高且所費不貲,因此各地漁港及遠洋漁船的下雜漁獲,常是海洋生物學者以最低成本取得許多樣本的途徑之一,可說是海洋生物學家挖寶的地方。

最近很夯的大王具足蟲就是深海世界成員之一,拉麪上的巨型具足蟲,其實就是近年在東沙島深海地區所發現的世界新種詹氏具足蟲(或稱詹氏深水蝨)。

東沙新種Glyphocrangon obtusis樣貌。照片/海洋大學教授陳天任提供

遠洋漁船的下雜漁獲是海洋生物學者挖寶的地方。照片/海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黃建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