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調研京滬量化私募方向明確,重點關注存量DMA、類雪球等場外金融衍生品潛在風險

財聯社3月22日訊(記者 閆軍)監管近期開展摸底量化私募有了新進展。

財聯社記者獲悉,目前監管已經完成對上海、北京等多家量化私募的調研,調研的主要方向是關注場外金融衍生品,也就是關注當前存量DMA產品和類雪球產品潛在的風險。

在業內看來,此次摸底調研的目的,在於爲《衍生品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二次徵求意見稿)》提供行業的專業意見。該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在2023年11月公開徵求意見,並於同年12月17日完成了第二次意見的徵求,不過,至今還未正式對外推出。

監管調研重點爲DMA等場外衍生品

由雪球引發的DMA危機,進而導致春節前的流動性擠兌,讓市場在今年初走到了低點,DMA等收益互換等產生也備受關注。財聯社記者獲悉,此次交易所主導的調研主要側重在瞭解場外衍生品的運行邏輯,市場功能及潛在影響。

下一步,監管或將依據此次調研結果來進一步提高穩定性和市場效率。

財聯社記者瞭解到,此次調研主要爲兩個主要方向:一是產品方向;二是風控方向。

“監管摸底了量化私募在場外衍生品的交易規模、交易策略,做市商模式等具體內容,也關注DMA產品、雪球結構產品集中敲入對於市場影響以及量化策略的應對,以及在量化策略趨同背景下,市場單邊急跌的應對舉措等。”有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在業內看來,此次調研是爲了《衍生品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的正式推出,該管理辦法值得關注的是,監管更加重視加強跨市場監測監控,並建立起較爲系統的市場監測監控機制,比如建立場外衍生品市場賬戶體系、建立數據共享和跨市場監測監控機制等。

以雪球產品爲例,自2023年下半年市場下跌以來,雪球敲入引發市場一定的風波。隨着幾個集中敲入點的渡過,券商方面數據顯示,預計當前雪球存量未敲入規模合計約100-400億元,風險已經得到較大釋放。

DMA監管口徑持續收緊

自2023年11月以來,監管要求DMA業務不得新增規模,再到“不得新增規模確有要求,只允許機構自營資金運作,此前募集資金將逐步清退”等要求,監管口徑上也進一步收緊。

近期,亦有消息指出,當前量化私募在最新備案新產品時,協會要求管理人報備存量DMA的相關信息,並且需要承諾 DMA 存續基金後續不新增募集規模、不新增投資者、不新增 DMA 合約,合約到期後產品及時清算。這一消息也得到了行業機構的確認。

無魚創始人顧漢升也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包括要求量化私募機構在新增產品備案時單獨出具承諾函等要求,都比較符合先前的預期,短期先清理DMA存量,後續怎樣結合屆時的市場環境和具體條件再做定奪。

在不得新增規模要求之下,存量規模進一步下降,根據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數據,春節後開市以來DMA業務規模穩步下降,日均成交量佔全市場成交比例約3%。DMA業務持續平穩降槓桿。

多個量化小作文密集爆發,可信度幾何?

3月22日微盤下跌,市場關於量化的小作文如期而至。

首當其衝的是,市場傳言稱,“監管要求量化指增選股需要對標成分股的60%,如果真的下來了,又要拋售小微。”隨後,市場又傳言一線量化私募人員優化,投研、IT人員減少等。

傳言真相如何,可信度幾何?

針對“量化指增選股需要對標成分股的60%?”傳言,財聯社記者早些時候從多家頭部量化機構處獲悉,沒有收到任何此類正式通知。“這應該是非正式討論,業內猜測,即便未來政策實施,也會新老劃斷,對新發產品作出要求。”某業內人士分析,當前量化私募行業主流就是全市場選股,不對標任何指數,如果非要對標,萬得全A。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衍復投資發佈了衍復中證全指指增產品,也是行業首箇中證全指指增產品,如果按照上述比例對比,該產品要對標全市場成分股的60%,在業內看來這並不現實。

因爲,有量化私募認爲,監管可以考慮從強化量化產品對投資者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角度去監管,比如產品月報需要披露前十大行業及佔比等。

有業內人士認爲,從這一傳言可以看出,市場擔憂,監管對私募要求開始逐漸向公募量化看齊的趨勢,當前公募量化在指增選股對標成分股的80%,有明確的標準。

不過,資方機構則認爲,如果監管有此類要求,就是要求指增產品成分股佔比增加,這樣超額可能就降低了,如果私募收益率能做到比公募略高,資方依然有需求。

針對“一線量化人員優化”的傳言,市場人士表示,市場每次重大的衝擊,都是促使行業變化迭代的重要節點,包括團隊變化、策略應對以及產品模式都在變化。“人員流動已經開始了,比如量化私募當前更重視基本面人才。”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