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臺灣願景 功德更能圓滿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高明見(圖/業者提供)
(作者爲高明見/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時值嚴冬歲末,氣溫變化溫差大,街角巷口不時傳來救護車鳴笛聲此起彼落,這個時節正是腦中風病症好發時節,聽了不免讓人揪心。賴總統甫上臺時,就宣佈成立「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先後也召開了兩次委員會議,最顯目的是強調癌症的防治,並編列癌症新藥基金50億元,推動癌症防治。另外癌症篩檢系列工作編列預算68億元,用以提升癌症篩檢率。統計前年(2023)政府補助五項癌症篩檢案,總計服務人次達487萬,其中發現了1.1萬名癌症,還有5.2萬名癌前病變個案,這種措施的確拯救了數萬人的生命及家庭。新的一年來到,政府還預計增加40億元的公務預算,讓癌症篩檢預算達到68億元,來擴大癌症篩檢對象和服務內容。環顧這幾次會議中,賴總統的健康臺灣願景很美滿,健康臺灣的拼圖中,唯獨少了一塊「腦中風的預防篩檢」,如果能增加這一項預防措施,將會讓此願景功德更加圓滿。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佈國人十大死因排序,惡性腫瘤雖然高居首位,但腦血管病變也是高居第三、四位,尤其腦血管病變,更是國人成年人失能的主因,其所造成病患的失能、癱瘓、植物人、家屬的照顧量能甚至失去家庭重要支柱,所影響臺灣社會與經濟的損失,腦血管病變可謂不遑多讓。尤其病患一旦中風,七成病人無法回覆原本工作,約有四成需要以輪椅代步,約有兩成有殘留後遺症,甚至終生需要他人照顧。特別臺灣已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同時面臨少子化、長期照護本國人力、移住勞工人力不足之窘況,中風病患的照顧將成爲嚴重問題。目前臺灣有將近100萬病患是需要長期照顧,約有六成以上的是腦中風後遺症的失能病患,顯見腦中風預防措施的重要。
大腦是人體神經的中樞,腦細胞隨時需要氧氣與葡萄糖的挹注,維持正常功能運作。特別腦中風是一場和時間競賽的拔河遊戲,愈早發現、愈早預防,都可以得到較佳的救治和恢復健康的可能性。雖然衛福部日常已經相當於衛教的宣導控制血壓、三高代謝症候羣、控制肥胖、控制菸酒、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及規律運動是防範慢性病的健康基本原則。但腦中風的預防工作,若能進一步拉到更前線前沿預防篩檢,將更有更佳的健康效果。
臺灣神經醫學界經過多年宣導與救治經驗,現在針對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患,在黃金4.5小時內,可以用血栓溶解治療,針對較大血管栓塞重症的病患,還可以在約24小時內,以導管方式刮除血塊或手術的方式治療。讓缺血的腦組織,重獲灌流,大幅減少腦組織的損傷,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有兩種疾病是造成腦中風的最密切關鍵的病因,就是心房顫動與頸動脈狹窄病變,缺血性中風的病人,有將近四成就是上述兩種病因所引起的。由於近年來醫療科技的進步,上述兩種中風的隱形殺手,可以運用非侵入性、簡單快速的AI人工智慧技術,篩檢出這兩類高風險族羣,然後轉介給予專科醫師,依據受測者的病史症狀及篩檢記錄等有關資料,近一步作爲診治的參考,然後給予後續的治療,這些病人就可以大幅減少中風的發生,即使不幸中風也可減輕殘障程度。由於AI世代已經來臨,臺灣在運用這方面的醫療儀器相當上手,產業也愈臻成熟,若有相關政策加持,當能成爲臺灣醫療產業成長的疊加態利基。
利用簡易的智慧型穿戴裝置,搭配智慧型手機,可將心電等資料上傳雲端,藉由AI系統轉給專科醫師判讀,甚至可藉由異常警示提醒病患應儘快就醫,比起以往需住院或配戴相關偵測儀器偵測心電圖,對於中風的預防更是方便且具相當可靠性。
本人與腦血管疾病基金會,多年來從事宣導腦中風預防AI篩檢活動及表揚第一線的護理人員及住院醫師。因爲後者是健保實施以來,最爲任勞任怨的一羣人,他(她)們歷經多少健康照顧個案,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後,血汗已不足形容他們的工作狀況,本基金會只能藉著名義上的表揚鼓勵這些勞苦功高的第一線健康照顧者,希望他們可以一本初衷,達成照顧病患的心願。近年來,我在臺灣各個扶輪社及企業機構等單位的例會,及健康講座的演講並提供現場中風預防心房顫動的篩檢,發現罹患心房顫動的機率高達3%,尤其最近與國際扶輪社3470地區合作(包括雲嘉南及澎湖地區),推動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的普篩,篩檢一萬四千人,發現268人有心房顫動,發現率達2.2%,這些病人,我們都積極規勸病人到附近的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的診治,我們預期可以讓這些高風險病人,可以接受診治而減少中風的發生至七成以上,接受治療而不幸中風的病人,症狀也比較輕微,容易康復,減少殘障後遺症。
這次在賴總統提出的打造健康臺灣策略,立意非常良善,但呼籲能夠同時強調腦中風預防的重要,民間力量有限,若有健康政策加持,當能御風而行。若能夠在賴總統呼籲下成立「中風預防篩檢推動小組」,積極落實國人中風的預防工作,將有更大的助益。因中風病人不僅是個人痛苦,更是家庭社會的重大負擔,如能早期進行中風的預防篩檢,找出高風險病人,及早給予適當的管理及治療,不但可以減少中風的風險,更可以減少中風的致殘失能率,減少家庭社會的負擔,減輕國家醫療、長照資源。新年新希望,醫者仁者心。企盼賴總統秉持醫者仁者心,將腦中風防治這塊拼圖補上,讓健康臺灣、活力滿滿成爲今年全民健康政策的目標。
高明見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