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重複開顱 臺大醫院術中MRI揪出7成未切乾淨腦腫瘤

臺大醫院首例使用術中MRI開顱的患者陳小姐(左3)今出席記者會,與該院副院長賴逸儒(右3)等人合影。記者林琮恩/攝影

人類腦組織柔軟、易沾黏特性,導致腦部腫瘤切除時常遇到困難,僅進行一次開顱手術,往往難以將腫瘤完全清除,必須進行第二、三次手術。臺大醫院近年完成臺灣首座術中磁振造影(MRI)系統,接受神經外科手術患者,於術中傷口縫合前,先進行MRI檢測,有助醫師找到沒有切除完全的腫瘤組織,於同一次手術內完成切除。

臺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說,外科手術最怕開太少、開不夠,尤其開腦、脊椎手術風險較高,透過手術中即時MRI影像監測,可幫助醫師進行更精確導航,減少手術風險,提升治療準確度,對於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後,有大幅助益。

臺大醫院啓用術中MRI系統以來,2年間完成113例手術,多數爲腦部腫瘤患者,約5例爲脊椎腫瘤患者。臺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說,該項手術多用於病情較複雜,若手術不慎恐留下後遺症的患者,這些患者於手術中接受MRI檢測後,經主治醫師決定進行第2階段切除比率逾7成,僅約2成患者經MRI檢測後,認爲不必繼續手術,直接縫合傷口,可見術中MRI有助發現未切除乾淨的腫瘤。

臺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郭律庭說,腦瘤手術主要目標是最大程度切除腫瘤,同時保留患者神經功能,對於惡性度較高的膠質細胞瘤,外科手術時最大範圍切除腫瘤,與手術後的存活期間具有強烈相關性;術中磁振造影可協助臨牀醫師,更清楚看到腫瘤切除中發生的腦部位移等變化,與殘留腫瘤的位置及大小,作爲進一步切除腫瘤時的參考,減少患者再次進入手術室機率。

在臺大醫院首例接受術中MRI患者爲44歲陳小姐,她因爲視力模糊,經影像學檢測後確診腦下垂體腫瘤,2013年經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後,2022年復發,由他院轉至臺大醫院就醫,並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於術中接受MRI檢查,經檢查後再進行一次切除,病友視力改善,目前持續在門診追蹤。

臺大醫院術中MRI,經臺北市衛生局核可爲自費項目,涵蓋多項檢測耗材在內,費用爲10萬元。臺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全臺各醫學中心均配有複合手術室,不過多數僅配備電腦斷層設備,臺大醫院爲國內首家在複合手術室同時裝設電腦斷層、MRI設備的醫學中心,院方爲此投入逾3億元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