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大食物觀的福建啓示】因地制宜 走特色發展之路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人均耕地僅爲全國平均水平的1/4,上世紀80年代食物總量匱乏、品種單一,每年需從外省大量調入糧食和蔬菜。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率先提出並探索實踐大食物觀,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30多年來,福建立足農業資源多樣性和氣候適宜優勢,向海洋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現代農業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初夏時節,福建寧德迎來新一輪收穫。山上,萬畝竹林綠意涌動,挖筍正當時;海里,一根根繩子拉起,收穫滿船的海帶;田間,連片的溫室大棚產出各種新鮮蔬菜。

寧德位於福建東北部,俗稱閩東。上世紀80年代,寧德經濟總量排在福建省末位,人均佔有糧食也低於全省水平。1988年6月,習近平同志調任寧德地委書記,他帶隊深入全地區9個縣,邊走邊調查,邊思考、研究。針對當時以農業爲主的實際情況,他認爲,閩東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

寧德環山抱海,境內陸地面積九成以上是山地、丘陵,海域面積是陸地面積的3倍多。長期以來,當地農業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上,沉睡的山海資源、空白的產品有待開發。對此,習近平同志的發展思路是山區要重點發展林、果、茶和飼養業,沿海要從養殖業入手,搞好深加工和綜合系列開發。一時間,寧德掀起了山海資源開發利用的熱潮。1989年2月,8位農民代表來到寧德地區行署會議廳作報告。

在《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這篇文章裡,習近平同志指出,過去講的糧食只是狹隘地理解爲就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現在講的糧食即食物。也就是說,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2001年,已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親自主持制定了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在總體思路中貫徹了大食物觀,即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大特色農產品生產開發。從一域到一省,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推動培育了茶葉、水產、花卉苗木、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

因地制宜,耕山牧海,福建構築起臨海藍色產業帶、閩西北綠色產業帶、閩東南高優農業帶。晉江胡蘿蔔、武夷巖茶、平和蜜柚、永安筍竹等從山海間走來的土特產讓農民增收、農業發展有了“金鑰匙”。在盛產大黃魚、鮑魚、海帶的福州連江縣,當地立足水產資源,加快打造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從近海向深遠海拓展,從傳統養殖延伸到種業、裝備、精深加工,逐步建立起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30多年來,福建在大食物觀科學指引下發展特色農業產業。2023年,全省肉類總產量達到311萬噸;水產品育苗已從傳統的“兩藻四貝”發展到120多個品種,水產品人均佔有量全國第一;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栽培種類全國最多;福建成爲全國七大“南菜北運”和主要出口蔬菜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