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30年 未找回技職價值與尊嚴

臺灣推動30年教改的成敗爲何?3位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吳清基及吳思華提出看法。圖爲過去國教行動聯盟上街陳情的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推動30年教改的成敗爲何?3位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吳清基及吳思華提出看法。黃榮村說,臺灣教改「大部分是成功的」;吳清基認爲「見仁見智」。對於未來,吳清基及吳思華都提到AI(人工智慧)帶來重大挑戰,教育體系要及早因應。

1994年4月10日,臺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等人發起「410教改大遊行」,結合了200多個關心教育的民間團體、近3萬民衆聚集在中正紀念堂爲孩子爭取教育權,這是臺灣自1987年解嚴後的首次教改運動,持續至今年剛好滿30年。

30年教改是成功或失敗?黃榮村表示,談教改時,應先釐清是談哪一點,就他接觸到的指標與資料,應該大部分都是成功的,如中小學的學習成效與國際比較、大學教育品質與學術表現的提升、以及教育制度與教學現場的彈性多元及現代化,都有明顯提升。

吳清基則說,30年來教改是否成功「見仁見智」,例如家長都很關心孩子升學,以現在高中及大學容量,每個孩子都有書讀,但家長希望小孩子去讀建中、北一女等明星學校,還是會給孩子壓力。

教育部過去「廣設高中大學」,在少子化下,現在一堆私校面臨退場。吳清基表示,當年學生升學壓力大,政府從善如流擴充大學容量,包括讓專科升格爲技術學院或科大。

吳清基指出,如果我國技職教育一直停留在專科,臺灣產業根本無法在國際上競爭,且臺積電等頂尖企業現在都到科大找人。不過他認爲,30年教改最大遺憾是沒有找回技職教育的價值及尊嚴,因爲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還是認爲讀技職沒出路。

對於未來,吳清基提醒,人工智慧(AI)等高科技的發展將爲教育帶來挑戰,應啓發學生創新能力及批判思考,並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例如,ChatGPT出現後,國語文教育反而變得更加重要,因爲學生有好的語文能力,才能指示AI產出更好的內容。

吳思華也說,AI發展之快,令人震驚,它的功能與威力會有多大,是未來高教發展時的重要課題之一。機器跟人最大不同在於人有靈魂、有視野、是一個主動開創與改變世界的引擎,同時願意成人之美、去幫助別人,這些AI目前做不到,因此如何讓人的特質在校園裡面繼續高度發揚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