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 讓國人沒自信
410教改屆滿30年,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表示,自20年前就感受到教育部對政策未深思熟慮,永遠由一批非常有理想,而不顧現實的學者所掌控。本報資料照片
日前偶然看到一段中廣新聞網訪問大學問網站執行長魏佳卉的影片,魏執行長預估今年前往大陸大學就讀的應屆臺灣高中畢業生將達三千人。若再加上擬前往美、歐大學就讀的學生人數,在面對因少子化而肝腸寸斷的今日國內高教,這是不可承受之重。
魏執行長分析,今秋將前往中國就讀大學的學生人數遽增的原因有三,包括這幾年正逢臺商子女,和陸配子女的入大學潮,第三個原因聽來令人驚心動魄,她指出有些學生希望接受挑戰,因此選擇到大陸就學以便與積極用功的學生競爭,而不願進入國內大學與同學因循度日。
我與大陸交流有長久經驗。從在美國就讀博士班起,就與當年李政道主持的「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時間重疊,因此曾與那第一批改革開放後精挑細選的大陸赴美留學生同學共事多年。回臺任教、兩岸開放往來後,我曾多次訪問過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也曾訪問過北京清大、上海交大、廈門大學、南開大學等等,因此對大陸高教情況不陌生。
我的看法是,與大陸大學比較,臺灣高教起步早,從一九五○、六○年代起,就大體移植西方體制,幾十年經營下來,有一定沉澱、累積和傳統,因此具備某些優勢。近幾年的大陸大學則給人雄心勃勃、意氣煥發的氣象;但其反面可能不免東走西撞,有時矯枉過正。要之,臺灣的大學像是潤物細無聲,中國的大學有如力拔山兮氣蓋世,各有優劣。
約十年前,曾有位北京大學「(蔡)元培學院」(相當於北大菁英班)學生前來交大交換並修了我一學期的課,他的學期成績只在班上中間稍偏上。我也曾在北京中科院物理所演講科研與國際化問題時,採用一句當年的國內媒體熱門標題:「兩岸學生大不同,一邊『不夠認真』讓人憂心;一邊『狼性十足』令人吃驚。」臺下的聽衆竟對號入座,以爲前者是他們的學生,後者是臺灣的學生。
曾幾何時,經過近十年教育部的不作爲(其實是大處不作爲卻小處抓緊緊箍咒),大批國內高中畢業生竟選擇赴對岸上大學。教改以來,問題錯綜複雜,各方的看法不可能一致,但我個人認爲教改的最大失敗在於讓國人失去了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