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評|讓流動的文化更有流量

(原標題:交匯點評|讓流動的文化更有流量)

由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秘書處指導,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大運河文化發展論壇將於9月5日在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下簡稱“中運博”)舉行,屆時,來自政界、學界、業界的代表將齊聚揚州,展開觀點與智慧的碰撞,共謀大運河文化的新時代發展藍圖。

長河自奔流,風好正揚帆。時間撥回到三年前,2021年6月,這座近8萬平方米體量的博物館,如一艘巨船泊靠在大運河邊,正式“揚帆起航”。

作爲國內首個全面展示大運河文化的專題博物館,短短几年,中運博晉升成爲“國家一級博物館”,接待世界各地觀衆近1000萬人次,線上觀衆超5.5億人次,成爲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學生的研學首選地以及熱門旅遊目的地。

千年運河,穿越古今,縱貫南北,它是活態的文化遺產和流動的歷史文脈,“年輕”的中運博如何講好古老運河故事,讓大運河流動的文化有留量更有流量?

中運博向我們呈現了一座博物館“該有的樣子”。不再拘泥於過去“我有什麼你看什麼”的“高冷範兒”,變成“你想看什麼我全力去呈現”的親和模樣,讓參觀者真正體會到“方寸之間,一覽千年”的心靈共振。作爲一部大運河“百科全書”,館內的一萬多件文物輔以多媒體手段的現代化表達,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地展現了大運河的歷史、文化、生態和科技面貌,讓歷史的溫度與文化的魅力在這裡變得觸手可及。

暑期剛過,各大社交平臺上,無數年輕人曬出美圖美照,講述自己的觀展體驗,吸引更多的人身臨其境,零距離品讀大運河這部流動的“史詩”。傳統文化如何抓住年輕人的心?隨着AI、大數據、VR/AR等數智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運河文化的傳播方式得以創新,中運博“文物+數字化”的布展方式契合了時代發展需求以及當下年輕人沉浸式的觀展訴求,讓傳統的文化展示變成了雙向奔赴。3D打印技術、5G+VR直播、LED天幕展示、全息交互技術和裸眼3D技術……這些新技術和新手段的巧妙運用,讓大運河文化真正“活”了起來,對運河遺產的闡釋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

大運河的故事被以各種新鮮的方式講出來,也被以更鮮活的角度講出來。開館三年多來,中運博開創的五大臨展系列舉辦了線上線下共計50場精品展覽;8月31日,“水韻江蘇·精彩非遺”展示季活動在中運博舉行啓動儀式,600多項非遺、數百名非遺傳承人將陸續“登場”,共同呈現一場可聽、可看、可賞的非遺盛宴;同樣在中運博啓動的還有“文物裡的國潮”創意策劃項目,邀請全球畫家畫手、設計師、藝術愛好者、文化創意工作者等,用專業的畫筆、絢麗的鏡頭,對準大運河流域8個省市的文化瑰寶,創作長卷、海報、動態插畫、微視頻等可視化作品,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韻致……

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從遺產中充分挖掘其時代價值內涵,通過專業機構落實遺產本體保護與價值闡釋工作,用數字技術打造可親可感的大運河文化,用豐富多樣的形式傳播傳承大運河文化,讓更多人走近大運河、聆聽大運河、讀懂大運河,充分彰顯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與自信。

未來篇章不輸過往華章,在新時代的航程裡,這艘文化“鉅艦”將始終佇立在運河原點城市,連接過去與未來,鏈接中國與世界,讓流動的中華文化脈動千年、生生不息。

(黃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