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長的改革成績單:遏止縣中塌陷,有序撤併鄉村教學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近日,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第三屆教育局長論壇在北京召開。
本屆教育局長論壇以“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爲主題,圍繞學校、城鄉、羣體、教師、教育治理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改革進行政策研討、學術交流。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總督學王嘉毅指出,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於基礎性、先導性地位,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搞得越紮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後勁就越足。
王嘉毅指出,在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進教育強國過程中,基礎教育領域需要高度重視並重點抓好十項工作。一是突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二是樹牢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三是堅決抓好校園安全工作。四是紮實落實擴優提質行動計劃。五是儘快擴大普通高中規模。六是全力推動普職融通。七是穩妥推動重點改革。八是做好農村學校佈局優化和小規模學校調整。九是嚴格落實陽光招生政策。十是重視學校領導班子的選配。
論壇評選了100個地方教育改革創新成果百佳案例,全面展現了基礎教育“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改革”“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構建個性化差異化教育體系”“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的地方探索。
振興縣中的創新舉措
“教育發展,過去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現在解決的是好不好的問題。如何爲老百姓提供好的教育,是今天建設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最重大、最根本的戰略任務。”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教育局長論壇組委會執行主席張志勇說。
縣域高中“塌陷”現象嚴重破壞基礎教育生態。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只有1所單辦高中,且曾長期在全市11個“縣一中”墊底,優質生源從小學就開始流失,也導致了2005年高考的嚴重滑坡,縣委書記在電視上公開道歉引起全國轟動。
近年來,晉中市市域統籌高中教育綜合改革,着力破解影響縣域高中發展的“生源、師資、經費”三大難題,每個縣都至少有1所生源穩定、質量提升、羣衆滿意的公辦普通高中。榆社中學2020年實現清北“零”的突破,也實現了晉中市11個縣一中“縣縣都有清北生”的夙願。
山西省晉中市承擔了“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歷經十餘年,實現了優質高中招生計劃100%分配到校,引導初中生源均衡配置,有效遏制了農村初中“空巢”現象。
同時,從2010年起,晉中市高中階段嚴格實行不跨縣招生政策,包括市直高中也不得跨縣招生,到2022年民辦高中也嚴格執行不跨縣招生政策,提前兩年完成了教育部提出的“到2024年實現屬地招生”的要求。
晉中市確定市直普通高中學校年生均公用經費3000元標準,要求縣級財政按照“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落實普通高中辦學的主體責任,參照市級標準建立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動態調整和正常增長機制,每年市政府教育督導委員對各縣區經費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查。
湖南省瀏陽市對縣中辦學質量評價堅持“以入口看出口,從起點看變化”。每年高考結束後,市教育局將全市畢業生的入口成績(即中考)與出口成績(即高考)進行比對,通過公式算出每所高中的“增值”得分;再綜合考量體藝、心理健康、思想教育等特色發展的加分項,最終得出高中質量評價的結果。
縣中振興,不能在應試教育的“獨木橋”上競爭,而是要多樣特色發展。
20年前,雲南省會澤縣縣城只有一所高中,每年高考能夠上線的學生不到600人。經過“20年磨一劍”,十年來,近200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2.5萬人進入重點大學,6.8萬名學生被本科院校錄取。其中,近五年被北京體育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高校錄取1132人,體現了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全面發展。
專家指出,各地振興縣中的創新舉措有共同特點:一是優先原則,財政優先保障、規劃優先滿足、教育問題優先研究、教育困難優先解決;二是校長專業化,讓懂教育的人辦教育,去行政化、爲校長團隊授權等都是保證教育專業屬性;三是生源均衡化,通過建立制度實現學校之間有序、良性競爭,創造良好的生源配置生態;四是教研協同化,高中教研不是自己關起門來做,不是封閉的。
提升鄉村教師素質
實現鄉村振興,必先振興鄉村教育。如何把鄉村教育發展好?
江蘇省南京市推動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強化經費保障,每所不足100人的學校增加10萬元辦學經費。此外,市、區兩級教育局對鄉村教師進行額外獎勵,市和區1:1配套。同時,南京市推行高中聯盟,強校帶聯盟每年撥付150萬元專項經費。
鄉村教育振興,必先提升鄉村教師素質。在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倡議,發揮教師教育在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特殊作用,以教育家精神爲引領大力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
湖南省長沙市提出了“鄉村教師進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破解方案。每年選出100名市直學校的骨幹教師到農村學校去,每年選招100名左右的優秀中學畢業生到師範院校攻讀五年制專科或六年制本科,5年之後都要到農村去教書,每年爲農村學校招聘400名新教師。
北京市順義區基礎教育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緊緊抓住教師這一要素,有效推動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動。順義區以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爲抓手,確保實現每年參與“拉手共建”“組團共建”等全職交流輪崗教師比例不低於符合條件教師的10%和區級及以上骨幹教師不低於5%的目標,有效推動了城鄉教師資源配置優化。
怎麼樣才能夠讓鄉村教師教得好?長沙教育學院院長孫智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從2015年起,長沙全市域統籌、分年度推進,10年來共設立101個名師農村工作站,駐站名師269人次,培養學員3000餘人,投入經費3400萬元,爲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鄉村學校撤與保
隨着人口形勢變化,城鄉中小學幼兒園學位供給也應相應調整。
張志勇認爲,應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逐步推行小班化、個性化教育。
四川省旺蒼縣地形多爲大山,隨農民工進入流入地接受教育的中小學生越來越多,城區學校學位供給不足,鄉村學校生源逐漸減少,一部分偏遠學校面臨撤併,學生分佈呈“村空、鄉少、城滿”的現象,農村微小規模學校的教學質量是全縣教育發展的瓶頸。
旺蒼縣把104個鄉村教學點撤併爲14個教學點,以一校一案來解決學校撤併問題,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的同時,實現了行政成本節約。節省下來的行政成本反哺改革利益受損者,爲學生配校車、發放用餐補助等。此外,保留了個別基點校和村小,做到應保盡保,杜絕隨意撤併校點。
實施農村教學點調整、撤併,使各鄉鎮教學點的佈局更加合理,有利於教學設施的改造提升。
2019年,湖南省新田縣還有104個農村教學點,每校生均不足12人,教師不到2人,大部分教學點規模小、條件差、師資弱,成了全縣教育質量的短板。
截至目前,新田縣農村教學點優化整合爲14個,停辦的90個教學點改成幼兒園或留守兒童之家。全縣共騰出教師125人,部分師資用於充實保留的教學點,專職教師走教改善“包班制”“一肩挑”狀況,藝體類和綜合實踐等課程得以正常開設,學生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農村教學點教學質量大幅度提升。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則挖掘部分閒置鄉村學校校舍潛在價值,加強勞動教育資源整合開發。逐步配齊勞動技術教室、種植角、養殖園,豐富勞動教育資源。
目前,安定區開闢校內外勞動實踐基地12所,在原來一所鄉村學校建設首箇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實現3萬餘人次學生開展勞動教育實踐。
鄉村學校、教學點撤併後,有的地方建設鄉村寄宿制學校,爲撤併學校所在鄉鎮學生提供學位兜底,爲城區學校學位供給不足兜底,爲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提供學位兜底。
鄉村寄宿制學校的孩子缺失親子陪伴,缺失家庭教育,特別需要撫慰。對此,四川省旺蒼縣教育局爲全寄宿制學校每校配備2—6名輔導陪伴老師,1名心理輔導老師,1名廚師,1名同伴媽媽,1名保安,每天開展2小時作業輔導和新課學習輔導,每週末安排4小時興趣課。
教育資源有撤也有保。長沙教育學院院長孫智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新建學校質量不如撤併學校的,不能撤;當地羣衆對撤併學校不滿意的,不能撤。農村學生的培養,不能只算經濟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