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猝死 不能死得不明不白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因接種AZ疫苗死亡通報數逐漸增加,截至6月22日止,全臺傳出122人接種AZ疫苗後猝死,但這些人的死因是否與接種疫苗直接相關,仍有待釐清與分析。無奈的是,疫情指揮中心只剩下報數的功能,對於這些猝死的案例,指揮中心沒有分析與公佈確實的死因,缺乏透明施政的效果,也讓未接種疫苗的民衆一頭霧水,不知道是否要去接種疫苗。
指揮中心除了以國外的背景值相以比較外,對於這些人的死因,往往以有慢性病或年老衰弱體質的因素加以解釋;但缺少科學或醫學上的即時驗證,讓人霧裡看花。也由於指揮中心防疫政策的不透明,時間一久,易使得坊間市井小民以訛傳訛,說什麼AZ疫苗容易猝死,不如等待莫德納或其他疫苗會更好,反讓原有疫苗接種的成效往後遞延。
觀察有許多猝死者,多是在住院、洗腎、居家護理或有中風等重大風險患者,他們的死因不是因爲疫苗引起的嚴重過敏反應而快速致命,而是可能因爲本來就面臨健康的高風險因子,在接種疫苗後,卻發生猝死情況。很可惜的是,在打完疫苗後,缺乏一套自我監測身體各種指數的機制,讓這些猝死者,絲毫沒有挽救的機會或是重新再來的可能性。一般坊間的呼籲,往往只說,打完疫苗要多喝水等,卻很少有醫師在此建議,應多注意接種後的身體各項指數。
呼籲對特別是住在安養機構或醫院等機構的重大風險患者、長期臥牀患者,至少要定時量測血壓、體溫、呼吸及血氧等數值,並做成紀錄,最好是有連續的心電圖的監測以及抽血檢驗血液的化學指數。唯有監測並取得這些數值,才能據以分析猝死者是否與接種疫苗有相關;換言之,如果有監測這些生理徵象或參數,才能在猝死後,據以分析其死因,而排除與接種疫苗猝死的直接相關因素或證據。
平常一般人,其實很少在施打疫苗後,量測自身體溫、呼吸、血壓、心跳,倘若自身血壓偏高時,也往往不自知,通常是透過血壓計一量才被數值驚嚇。若經過評估各項身體指數,民衆適合或不適合施打疫苗、或應何時施打疫苗,據以用這些數據讓接受疫苗的民衆自我評估健康風險,纔是透明施政的開始。而在施打疫苗後,密切關注自身的各項生理徵象或參數,才能得知自己的身體健康變化。
若只簡單歸納這100多例的猝死者,死因是年老多病或風燭殘年,實在有點死得不明不白。缺乏數據化的監測資料,無法直接證明施打疫苗的品質,也會一再動搖民衆對指揮中心的信任與透明施政的可信度。與其讓這些平白無辜死去的生命數一再增加,民衆徒增要不要打疫苗或者要打哪個品牌疫苗的疑慮,指揮中心應有一套科學與醫學上的說理,每日釐清這些打疫苗後猝死的案例死因,並加以公佈其身體監測數值與死因的關係,讓民衆安心接種並養成監測自我健康的各項數據習慣。(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