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大運 臺灣能獲得的會比375億預算多更多

阿丹

經過長達2年的準備與5次的失敗,臺灣終於靠着臺北市獲得了2017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主辦權。但由於前陣子臺灣才發生了建國百年音樂劇《夢想家》2場演出花費2.15億的爭議事件,因此在往後5年多,絕對會有很多人會以放大鏡、拿着擴音器,質疑以375億元新臺幣的預算來承接世大運值不值得;以筆者觀點來看,無論實質或是無形的收入,世大運能給臺灣的絕對遠超過375億元。

首先以大家關心的實質金額來說,雖然總預算達375億元,但新建場館選手村所需的274億元(約佔總預算73%),將委外以BOT模式興建,並不會花到政府以及納稅人的錢;再者,以臺北市的估計,世大運的效益至少有新臺幣50億元至100億元,或許會有人認爲臺北市是賣花花香,但若以規模小上許多的2009年高雄世運爲例,總預算71億9千5百萬元,產值卻也超過20億元,由此看來,臺北市的估算並不過份。

再談到筆者認爲遠遠超過實質收入的部分,也就是無形的效應。2017年的夏季世大運,預估會有超過160國家、12000名運動選手來到臺北,這2個數值代表的不僅是參賽數據,更代表了臺灣的國際知名度至少將可擴散到160國(事實上,臺灣目前也僅有23個邦交國而已),這還不包括國際大學體育總會(Th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ports Federation,FISU)所統計出的資訊:12天的賽程中,電視直播時數平均可達250小時轉播賽事總時數則約有500小時。

其實,一個國家若想提振景氣,甚至是提升國際間的能見度與好感度,某些花費是必須的。君不見2008年國內景氣正低迷時,馬英九總統甫上任,但向以節儉的他,當時不但未能將景氣提升,還引來王品集團老闆戴勝益公開要求帶頭消費,後來馬總統也從善如流,換下他那穿了10年的老皮鞋。仔細想想,如果因爲景氣不好而不敢消費,金錢無法流通商人做不到生意,那壞景氣就只會繼續循環,所以是不是反倒該大膽的消費呢?

聖經》中也提及一個小故事,抹大拉的馬利亞曾將極爲昂貴的香膏淋在耶穌頭上,後來背叛耶穌的門徒猶大看到該景象即不悅的指出,爲什麼不把香膏拿去賣掉以救濟窮人,而要這麼浪費呢?但耶穌迴應,想要救濟窮人隨時都可以,但他們卻不常有耶穌,且馬利亞是因爲耶穌即將死亡所以將香膏預先澆在他身上;另猶大的那番話也不是真心掛念窮人,只因他是個賊,總將錢擺在心中首位。以上兩則小故事,雖然實際上和臺北市主辦2017年夏季世大運的背景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卻教導了我們,花錢不見得是浪費的行爲,有時候必要的花費是有其意義,或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更多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價值。當然,筆者並不是要鼓勵人們奢侈或物質化,只是希望大家能理解「當省即省、當花即花」的道理

作者阿丹,北市,大畢,社會新鮮人。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