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 | 印度大選今啓幕,這些問題也一同被審視
2019年8月15日,在印度新德里,印度總理莫迪在獨立日慶祝活動上講話。新華社發(帕塔·薩卡爾攝)
新華社北京4月19日電 印度大選19日開鑼,執政黨印度人民黨(印人黨)和曾執政多年的國民大會黨(國大黨)展開對決。目前印人黨佔據着較大優勢,被普遍認爲將大勝對手,現任總理莫迪也很可能第二次連任。
這場選舉將印度置於全球目光之下,也讓其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深層隱患被一一審視。印人黨爲何佔優?國大黨等對手是何局面?目前印度面臨哪些隱憂?請看解局——
印人黨爲何佔優?
莫迪帶領的印人黨從2014年以來一直把持印度政壇,本次大選前支持率優勢明顯。
佔優原因,印度媒體歸納如下:
一是實施政治改革,堅決打擊家族政治和特殊利益羣體,將大部分權力收歸總理辦公室;二是推動經濟發展,推出“印度製造”戰略,大力吸引外資。莫迪任期內,經濟保持高速增長。
此外,莫迪和印人黨採取民生措施、着力塑造個人形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衆支持度。
然而事實上,印人黨佔優的最關鍵原因在於,莫迪取得了超過80%印度教人口的堅定支持,這與其推動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緊密相關。印度教民族主義,是一種將印度教這一印度傳統宗教與民族主義相結合的意識形態,以信仰印度教作爲國家認同的依據。
2019年5月23日,在印度孟買,支持者在印度人民黨總部外慶祝。新華社發
莫迪和印人黨自2014年上臺以來,不斷使印度教民族主義在全國滲透,提出《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統一民法典等,還通過建設新議會大廈、改造國徽形象等方式將去除“英國殖民遺產”與印度教民族主義綁定。這些舉措被解讀爲促進了印度社會的統合、加強了印度教主導地位。此外,這種民族主義情緒還通過印度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提升來加以體現。
從全國範圍來看,印人黨最大對手是國大黨。國大黨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家族政黨之一,曾長期處於執政地位。從政治立場來看,印人黨爲右翼,國大黨爲中間偏左翼。尼赫魯-甘地家族仍是國大黨內重要力量。
國大黨去年7月牽頭成立反對派選舉聯盟“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但反對黨陣營的分裂和缺乏統一領導直接削弱其對執政黨的威脅。由於每個政黨都優先考慮自身選區和選民利益,反對黨陣營難以形成合力。印度政黨涵蓋左翼到右翼、世俗到非世俗,意識形態差異使各黨難以在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此外,反對黨陣營也沒有能直接與莫迪相抗衡的領導人。
經濟數據藏“貓膩”
印度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根據印度政府發佈的數據,該國2023年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4%。但是,印度過去十年中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公平,富者更富,窮者愈窮。印度報業托拉斯援引一份報告報道,2022年至2023年,印度最富有1%人口的收入和財富份額分別增至22.6%和40.1%,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今年2月,距離印度大選不到兩個月,印度北部大批農民駕駛拖拉機向首都新德里挺進,發起抗議,原因是不滿農產品價格、債務負擔以及政府農業政策。多輪談判無果,遊行示威演變成暴力衝突。
2020年5月18日,在印度新德里郊區的加濟阿巴德,準備返鄉的農民工排隊等待登車。新華社發(賈韋德·達爾攝)
看似亮眼的經濟數據,其實隱含“貓膩”。從莫迪第二任開始,印度經濟便增長乏力,莫迪政府的解決之道是大舉借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多名經濟學家指出,政府鋪路、擴建鐵路和升級電網等龐大的基礎設施支出提振了印度經濟,但印度近年利率普遍不低,大部分項目盈利壓力較大,2023年政府支出的五分之一用來支付利息。
與外界印象相反,製造業對印度經濟增長的貢獻其實並不多。莫迪2014年9月提出“印度製造”戰略時,目標是到2022年將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從2015年的16%提升至25%,而2023年這一比例是17%。被寄予厚望的供應鏈重組與外國投資則進展不大。根據印度工業與內貿促進局數據,印度2023年外國直接投資是480.3億美元。
印度青年就業數據也不好看。國際勞工組織發佈的《2024年度印度就業報告》顯示,印度青年人佔失業勞動力的近83%,與此同時,女性勞動參與率極低,15歲以上女性因工作獲得報酬的比例僅爲13%。
社會宗教問題多多
印度大選前最後一輪地方選舉結果於去年12月3日公佈,其中印人黨在南部特倫甘納邦邦議會選舉中失利最引人關注。國際觀察人士認爲,印度北方“印地語核心區”與南方“非印地語區”的對立進一步加劇。
印度南部各邦面向海洋,經濟更加活躍,北部各邦面朝大陸,發展相對落後。南北經濟發展差異是引發政治撕裂的原因之一。
另外,印度議會席位目前根據人口數量分配,人口少但經濟相對發達的南方在政治權力分配方面處於劣勢。南方各邦2001年提議重新制定議席分配方案,激烈博弈後,各方同意2026年重新討論。
印度歷史學教授拉馬錢德拉·古哈認爲,如果莫迪獲勝,屆時很可能根據人口重新分配議席,意味着大大偏袒人口更多但經濟發展落後的北部邦,南方各邦將更加不滿。南北之間的分歧可能演變爲分裂。
2021年6月9日,工人在印度德里的街頭搬運物資。新華社發(帕塔·薩卡爾攝)
另外,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教民族主義盛行嚴重擠壓少數羣體利益,基督教徒、穆斯林的生存空間和環境日益惡化,過度施壓可能引發騷亂。此外,種姓制度根深蒂固仍對社會造成分裂,低種姓和部分部落社羣面臨歧視和社會不公。
在對外政策方面,印度如何妥處邊境爭端和地區安全問題,如何在大國之間走平衡,在大國博弈中保持甚至繼續提高“身價”,都將考驗勝選者。(記者:馮啓迪、姜珊、伍嶽、劉江;編輯:陳丹、王豐豐、王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