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近百億!車圈最大“迴旋鏢”來襲!命中的竟是上汽?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前幾天,吉利正式宣佈旗下子品牌幾何,將併入銀河品牌的時候,我們特地寫了一篇分析:合併代替倒閉?汽車市場大洗牌,輪到中國的大衆了!

結果沒過幾天,上汽集團也爆出了類似的消息。

在最近的一張海報中,榮威和飛凡的LOGO已經放到了一起,底下寫着“雙劍合璧 誓領新程”8個大字。

與此同時,前幾天也有媒體曝光了一份飛凡內部的通知。

裡面提到,飛凡的員工管理系統終端,要統一併入上汽乘用車進行管理,原先飛凡的賬戶和無線網絡會在近期全部關停。

到10月29號,飛凡員工原先的郵箱也會無法使用,需要將郵箱後綴改爲上汽乘用車的後綴才行。

種種跡象表明,榮威和飛凡的合併,基本上實錘了。

*上圖引用自傑蘭路。

有一說一,雖然吉利和上汽兩家都在搞子品牌合併,但之前的定位卻有着明顯的不同。

原本平行的銀河和幾何,更像是新品牌兼併吸收舊品牌,一同做大做強;

飛凡和榮威這邊,卻像是扔了個迴旋鏢:從榮威獨立出去的飛凡轉了一圈又併入榮威,感覺和出國鍍金的海歸一個樣。

這一點,從很多方面都有跡可循。

首先從最近一年的銷量來看:

去年年末,飛凡衝量還是很猛的,巔峰時甚至接近4500輛,到了今年就有些後勁不足了。

同時,在今年車圈這麼卷,新車發佈就像“下餃子”一樣的大環境下,飛凡竟然一輛新車都沒有發佈!

相比之下,沉寂了兩三年沒發佈過全新車型的榮威,這段時間卻活躍了起來——

先是在去年11月份發佈了榮威D7,然後又在今年5月專門搞了個聲勢浩大的DMH混動技術發佈會,不僅自稱爲“最強插混”,還玩起了諧音梗外號“大美好”。

要知道,飛凡汽車作爲上汽乘用車首個獨立運營的新能源品牌,曾被上汽集團寄予厚望,與智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並稱爲“上汽雙子星”的存在。

那麼,飛凡汽車到底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今後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

先跟大家簡單盤一下榮威和飛凡的過去。

早在2010年,榮威就推出了首款混動車型榮威750 Hybird,之後又推出了榮威e550、榮威e950、榮威eRX5等插混車型,以及榮威e50、MARVEL X、榮威Ei5等純電車型,可以說是自主品牌電氣化的先驅之一。

在2020年以前,榮威在國內電動車市場絕對算得上第一梯隊,算是僅次於“大哥”北汽新能源的存在。

不過,隨着特斯拉實現國產化,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了分水嶺,從以前的以B端出租、網約車爲主,快速向C端私人市場轉變。

在這一背景下,上汽也和廣汽、北汽、東風一樣,準備獨立一家面向C端的純電品牌。於是在2020年5月,飛凡汽車的前身——“R汽車”誕生了。

當時,R汽車還隸屬於榮威旗下,將原本已經上市的MARVEL X/MARVEL R遷移到了R汽車售賣。

成立後不久,就推出了一款新車ER6。長這樣:

發佈之後,就有外界吐槽,說這臺車是榮威i6的換殼車型,本質上還是一臺“油改電”,也沒完全脫離B端的渠道。

除此之外,也有用戶覺得R汽車沒和網約車撇清關係,是因爲R標就是“róng”的首字母,是榮威的精神延續。

這段時間的R汽車,總給人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感覺。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智己成立後接近1年的2021年11月,R汽車正式宣佈開啓獨立運營,同時改名爲飛凡汽車,開啓了上汽“雙子星”時代。

講真,從產品力上來說,獨立運營後的飛凡要比之前的榮威“油改電”好太多了。畢竟成立就花了70億,真金白銀的付出是實打實的。

比如在智駕上首次使用能夠測量高度的4D毫米波雷達,配合自研的全融合算法,能高速、快速路的領航輔助駕駛;

改款後的“巴赫椅”,也迎來了車主們的一致好評;

77kWh起步的中大型SUV只要不到20萬,性價比夠高;

除此之外,最最吸引人的點就是,飛凡R7和後來推出的F7,都是支持換電的。

這也讓有些人認爲,飛凡發展起來之後很有可能會成爲蔚來的有力競爭對手。

按照飛凡公開的規劃,到2023年要投建換電站300座,2025年投建近3000座。

但目前來看,飛凡換電站的鋪設進度還是有些滯後。截至今年7月,實際僅建成26座換電站,其中有17座位於上海。

致電飛凡客服詢問此事,則會得到客服統一回復“正在規劃”,這讓不少車主感到非常不滿,甚至有人用非常規的渠道換上其他的電池包,解約換電合同。

在前期獲得了不錯的用戶口碑後,飛凡出現了新車、基建以及宣傳後勁不足的情況,或許背後與上汽集團的資源分配有一定關係。

畢竟,從定位上來說,身爲“大哥”智己的定位是高端,主攻的是30萬元以上市場,而後來者“二哥”飛凡的定位是中高端,主攻20-30萬元市場。

但智己起步時銷量不及,使得智己不得不爲了銷量採取價格下沉策略,如今智己的起售價將將突破20萬元,續航也是650km起步。

這時,智己一搞下沉,被夾在智己和榮威之間的飛凡,就很難受了。

並不算差的硬件成本擺在那,讓整車價格下調空間十分有限,使得飛凡與智己的定位於價位重疊度過高,造成了流量分流。

另一方面,從資源分配的角度上來說,上汽集團的第一要務,必然是先把智己給拉起來,更何況智己背後還有阿里和張江高科兩位金主爸爸盯着。

因此,飛凡與榮威,這兩個原本血脈相連的兄弟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

上汽“雙子星”時代結束,或許是個必然的結果。

畢竟在如此內卷的時代,集中力量辦大事,肯定比多生兒子好打架要容易出效果。

從宏觀上來看,飛凡與榮威的合併,這恰恰映射了上汽當下的處境。

以往,上汽和很多其他國內傳統品牌一樣,大部分都是以合資品牌作爲中流砥柱的。

但今年明顯能感覺到,合資品牌正在加速落幕。

今年1-9月份,上汽大衆銷量下滑7.24%,上汽通用下滑61.55%……照這個趨勢下去,合資品牌的“鐵飯碗”,大概率是靠不住的。

另一方面,去年榮獲出口量第一的品牌名爵,今年也因爲歐盟制裁的加碼,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想要重新把出口業務提起來,也只能靠加速海外建廠了,而建廠又需要花大量時間去磨,很難短期內在銷量上得到成效。

儘快把自主品牌扶起來,幾乎就成了上汽唯一一條能走得通的路。

從目前來看,上汽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到智己上,確實收穫了不錯的效果。

在技術層面,智己掌握着“真875V”高壓平臺技術、後輪轉向技術、無圖城市領航輔助駕駛技術等等,包括固態電池方面,也有不少的技術儲備。

但這還不夠。

這年頭,一個新品牌想要提振銷量,必然得火出圈。

上汽的做法,也是優先追求流量。

智己CEO劉濤,就毅然決然的肩負起了頭牌的重任。於是就有了前段時間劉濤在發佈會上,親自駕駛智己LS6現場表演漂移的場面。

除了劉濤以外,其他上汽高管也開始走到臺前。

比如,成都車展期間,公開炮轟小米抄襲的上汽乘用車常務副總經理俞經民。

這一切的一切,恰恰反映着如今的上汽對於出圈是多麼渴望。

流量固然重要,但如果發力過猛,也許會起到反作用。

上汽近期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正在逐步進行轉變。

據晚點Auto報道,在上汽近期舉行的2024 年年中幹部大會上,新任總裁賈健旭在會上直言不諱道:

“要悄悄的幹,不要說,只幹!要一鳴驚人的幹,等出來的那一天就是驚豔,要讓所有人知道。”

“我們要學會跪着做人,只有你跪着做人的時候,永遠不要讓人看到你有多高。等你哪天站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真正成爲巨人。

“現在我們有很多幹部很驕傲,頭擡得比天還高,有用嗎?磚頭砸下來第一個砸死你。”

有一說一,在跪着做人、一鳴驚人這一方面,小米汽車就是一個典型的正面案例。

小米從宣佈造車到落地,一跪就是3年。

各種謠言滿天飛的情況下,仍然能保證絕大部分信息密不透風,到最後關頭全部吐露出來,讓人應接不暇,這就是小米汽車能瞬間打出一波強勁爆發的原因之一。

今年車圈慘烈的內卷,讓車圈宣傳口的浮躁氣息愈發濃烈,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得到。

也正因如此,越是沉得住氣的選手,越能笑到最後,消費者看的是結果而非過程。

唯有技術實力配套完善的服務體系,纔是永恆的致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