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千方百計做好農業防災減災
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南方地區出現階段性高溫,北方地區旱澇急轉,華南及東南沿海臺風趨於活躍,局部地區極端災害風險增加。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日前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災工作,強調要紮實做好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最大程度減少農業損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隨着全球氣候變暖,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給農業生產帶來威脅。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600億斤左右,因病蟲草害損失糧食500億斤—600億斤。加大災害預警監測和防災減災力度,加強農田水利和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科學減災技術措施,每年可再多挽回糧食損失200億斤以上。
自然災害和生物災害是導致糧食損耗的重要原因,建好農田防災減災工程設施是保障糧食穩產增產的基本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農業自然災害和生物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加強幹旱、洪澇、低溫、高溫、風雹、颱風等災害防禦防控技術研究應用和安全生產管理,落實災害防治屬地責任,加強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治和植物檢疫工作。
當前正是秋糧作物產量形成的關鍵期,更要時刻繃緊防災減災這根弦,立足於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災,盯緊主產區和重災區,奮力奪取秋糧和全年農業的豐收。
突出時效性,“防”在第一時。要加強監測預警、完善應急預案、備足救災物資、清理農田溝渠,做好颱風應對準備,把牢抗災救災第一道防線。藉助遙感技術和大數據,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精準性,爲災害應對留足“提前量”。完善農田排灌設施,減小洪澇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也便於災後通過及時補種等措施恢復糧食生產能力。
突出主動性,“抗”在第一線。要加強應急值守、災情調度,適時啓動應急響應;落實搶排積水、抗旱澆灌等措施。建立常態和應急兼顧的農業防災減災隊伍,全面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有效性。分作物、分區域、分環節落實防災減災和田間管理關鍵技術,對積水農田加快排澇降漬,廣闢水源及時澆灌受旱地塊。
突出針對性,“救”在關鍵點。及時開展“一噴多促”,加強田管和病蟲防控,抓好改種補種、補欄補苗,修復水毀農田和農業設施。提高種子、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儲備能力和調度能力,對受災地塊因地制宜選擇生育期短的糧食作物或蔬菜作物改種補種,防止土地絕收。
此外,還要用好市場化風險管理工具,分散、轉移農業風險。探索農業巨災保險機制,提高定價的科學化和精準化水平,提升承保理賠的服務質量。通過擴大覆蓋範圍、創新產品類型、提高保額標準,完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彌補因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帶來的經濟損失,讓農民種糧不虧本、有錢掙、能得利。 (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