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鮮」乳爭議 衛福部:「標示」不是食安的議題
針對進口乳品標示議題,衛福部預計今年底前召開兩次會議,仍預計明年7月上路。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紐西蘭牛乳明年將零關稅進口,酪農憂心衝擊本土鮮乳,衛福部食藥署6月預告,保存期限超過30天的鮮奶,均應標示爲「延長保存期限鮮乳」、「長效鮮乳」或「ESL(延長效期)鮮乳」,食藥署今表示,預計年底前跨部會討論,並邀集專家與利害關係人,仍預計明年7月正式上路,希望在合法、符合科學的精神前提下,找到最大公約數,畢竟「標示的議題不是食安的議題」,而是一種產業保護或是一個經貿的議題。
農業部今年4月發文衛福部食藥署,建議將進口鮮乳更名爲長效乳。食藥署今年6月5日預告修正「鮮乳保久乳調味乳乳飲品及乳粉品名及標示規定」草案,新增乳品品名標示,只要生乳採取熱殺菌後,於高潔淨度環境下近似無菌充填,且保存期限達到30天以上的產品,需標示爲「延長保存期限鮮乳」、「長效鮮乳」、「ESL(Extended Shelf-Life)鮮乳」。
酪農業者認爲,進口乳若有「鮮」字,會讓國人混淆,要求食藥署修改,預告期至今年8月4日,農業部兩度發函衛福部,建議將保存期限15天以上的品項,統稱爲「長效乳」避免混淆。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今表示,已收到農業部回函,預計在今年底前召開兩次會議,因涉及國內產業保護,以及國家標準(CNS)等議題,第一次爲衛福部、農業部、經濟部等跨部會會議,取得共識後再邀集消保團體、酪農協會、乳品協會等利害關係人,以及專家學者開會,希望今年底開完兩次會議、預計明年7月上路。
林金富指出,食藥署的立場仍是基於科學角度,不過農業部、經濟部訴求,希望在大家都合法、符合科學的精神前提下,找到最大公約數,「標示的議題不是食安的議題」,而是一種產業保護或是一個經貿的議題。
鮮乳殺菌方式可分爲低溫長時間、高溫短時間與超高溫短時間3種;國內因冷鏈較不完整,爲避免細菌在運送過程孳生,9成以上鮮乳是採超過攝氏100度、約10秒的超高溫短時間殺菌;保存期限可達30天以上者,是因除經殺菌,還是在幾乎無菌的環境中充填,加上運送全程冷藏,因此可存放較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