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獎談天安門惹議 巴奈新書談「巴奈回家」心路歷程

金曲獎最佳臺語專輯獎得主巴奈秀出她還用漢名「柯美黛」時的青春身影。記者陳宛茜/攝影

金曲獎頒獎典禮上,最佳臺語專輯獎得主巴奈的「天安門說」引爆政治地雷。其實她致詞時不只提到天安門,還提到在凱道抗議七年。金曲獎頒獎前巴奈接受本報專訪談新書「巴奈回家」,暢談她七年來以凱道、二二八公園爲家的心路歷程,以及身爲原住民卻視臺語爲母語的失語處境,反映原民在臺灣面臨的文化與政治困境。

5月20日,巴奈纔剛搬離住了七年的「家」—二二八公園。2017年2月起,她和兩名夥伴爲了抗議前總統蔡英文沒有遵守上任時對原民的承諾—包括自治和土地權等,在凱道、二二八公園紮營抗議,轉進二二八公園後一待就是七年。新書「巴奈回家」紀錄巴奈這七年的心路歷程,由資深媒體人徐璐執筆。

巴奈以臺語專輯獲金曲獎時,許多人驚訝她並非唱原民專輯。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阿美族,巴奈坦承不會說族語,「臺語是我的母語」,她得獎的「夜婆」咬字清楚、歌聲滄桑中帶有魔力。巴奈父親認爲學臺語纔能有競爭力,六歲以前只教她講臺語;六歲後回到部落,又因政府推行國語政策,巴奈沒有學族語的機會。直到20多歲進入歌壇,魔巖唱片總經理張培仁問她:「你對原住民現在的處境有甚麼感覺?」一語驚醒當時還用漢名「柯美黛」的巴奈,開始思考「我是誰?」

在二二八公園這七年的時光,「歌手」巴奈過着外人眼中的遊民生活。她和夥伴被驅逐了十幾次,在公園找水洗澡、每過一段時間便拿着手機到曾經駐唱的女巫店充電。「但這也是我這輩子靈感最源源不絕的時刻。」她曾在疫情期間連續21天寫21首歌,即將在年底出版新專輯「來了」。她透露:「『來了』是指警察要來趕我們了。」

這七年也是女兒成長的黃金歲月,巴奈卻讓她孤獨一人在臺東念高中,寒暑假纔來臺北跟媽媽一起住公園。巴奈不怕別人異樣的眼光,說想告訴孩子「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堅持,尤其是尊嚴。」未來如果女兒有信念卻想放棄,「我可以跟她說,媽媽都堅持了七年。」

爲什麼要堅持下去?「我要陪蔡英文當總統。因爲她說給她一點點時間,她會好好地做。」巴奈說,蔡英文是直接看着她的眼睛承諾,「我一直在這裡提醒她。」

蔡英文曾出席巴奈和夥伴在凱道召開的記者會。巴奈說,那時蔡英文看着她的眼睛說「你要來見我,就隨時來見我。不用在這裡等我路過。」但她之後等了蔡英文七年,只曾在學者林淑雅的告別式「遇到」蔡英文,但她也沒看巴奈一眼。

巴奈說,人們的力量太渺小,無法對抗國家機器。「身體是我唯一的武器。警察可以驅趕,可以把我搬來搬去。但只要我存在,我就能繼續。」也許在人們眼中這七年是愚公移山、徒勞無功,但對巴奈來說,這七年讓她找到回家的路。

520當天,蔡英文離開了總統府,巴奈也離開住了七年的二二八公園,回到臺東的故鄉。「離開,是把『回家』的路繼續走下去。」她出書出專輯,用文字和歌聲紀錄這2644個日子。巴奈用十分之一的人生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希望我們的聲音可以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回家的路途上,接續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