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科技投入超3500億 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期

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郭聰聰 北京報道

隨着2024年的金融科技浪潮席捲全球,支付科技、雲計算、大數據技術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正引領着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這場變革的浪潮也影響着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

近年來,多家銀行紛紛按下數字化轉型“加速鍵”,致力於對各項業務流程實施全面的數字化重塑,以數據驅動替代經驗驅動。

然而,在蓬勃發展過後,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現已邁入進入深水區。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數字金融與科技金融發展報告(2025)》(下稱《發展報告》)中顯示,包括銀行業在內的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將從“夯實基礎”進入“業務賦能、差異化創新和以客戶爲中心”的深化階段。

在深水區內,銀行正積極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以謀求縱深發展。

易觀千帆發佈的《2024年中國金融科技創新發展洞察報告》顯示,金融機構科技投入規模由2019年的2252.60 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3558.15 億元,年均增長14.48%。其中,商業銀行科技投入規模保持在較高水平,佔金融機構投入的比例穩步提升,從2019年的76.80%上升到2023年的77.50%。

中信銀行信息技術管理部創新科學家張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強調,金融技術在推動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面臨挑戰

在銀行業數字化發展中,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正在面臨挑戰。

大型銀行藉助數字化能力優勢和資金優勢,通過線上渠道持續下沉經營重心,中小銀行傳統的優勢業務範圍正在逐步縮小,中小銀行的本地業務也在面臨大行的競爭壓力。此外,由於資源稟賦與約束條件的差異,中小銀行與大型銀行在數字化轉型路徑上的選擇也存在較大不同。

在新的監管環境下,中小銀行“立足區域、服務本地”的定位日益明確,《發展報告》指出,爲了與國有大行實現差異化競爭,中小銀行更加需要藉助科技創新和數字化思維來提升業務效率、客戶服務質效,創新金融產品,並嚴把風險防控。

具體而言,中小銀行需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業務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減少人工操作,提高處理速度和準確性,從而提升服務效率。同時,中小銀行應深耕區域市場,發展三農特色業務,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構建農村信用信息數據體系,推動農村數字金融創新,實現精準滴灌,助力三農高質量發展。此外,中小銀行還應着力加強數字化運營和智能風控體系建設,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智能准入、便捷申請、“人+機”審批、自動放款、智能預警等功能,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和授信作業效率。

金融科技助力銀行業數字化縱深發展

在深水區內,銀行應藉助金融科技力量來謀求縱深發展。

金融科技主要包括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發展報告》顯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持續攀升。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增速13.9%;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採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爲14.4萬億元。

張然指出,金融科技,如人工智能技術,在銀行數字化轉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了銀行的運營效率,例如在風控審批和客戶服務中增強了智能化應用,並且AI技術助力開發個性化金融產品,改善客戶體驗,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在風險管理,人工智能通過風險預警和反欺詐檢測強化了系統的安全性。此外,AI的數據分析能力,幫助銀行從經驗決策轉向數據驅動決策,提高了業務精準度和響應速度,爲銀行數字化轉型注入了新動能。”

然而,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安全同樣不容忽視。作爲關鍵的使用端口,銀行APP的安全是保障金融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張然透露,在此前某中小銀行使用靜態應用安全測試(SAST)時,由於原有工具未能覆蓋複雜對象的數據流分析,導致關鍵交易系統中的漏洞未被發現。此外,在某大型銀行的微服務架構中,客戶信息的處理分佈在多個服務之間,SAST工具難以分析跨服務的數據流,也存在潛在的數據風險。

對此,張然表示,近日《金融業應用安全測試產品檢測能力評估準則》的團體標準已經發布。作爲該團體標準的起草者之一,他認爲該團體標準爲靜態應用安全測試(SAST)設立了明確的檢測能力評估框架,從完整度、準確度到性能等方面提供了規範指導,有助於金融機構更高效地選擇和使用安全測試工具。同時,該標準還爲金融機構滿足合規要求提供了技術支持,對整體網絡安全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