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智庫 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長林昭憲 爲臺鏈搭建美國大道
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經濟部臺美產業合作推動辦公室(TUSA)執行長林昭憲。圖/陳碧芬
川普政府MAGA新政唯「美」是論,臺灣廠商出口美國、也要有赴美國設廠的準備。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長林昭憲,身兼經濟部臺美產業合作推動辦公室(TUSA)執行長,隨着川普新政愈加明確、工作愈加繁重,一邊面對速度正在加快的臺灣電子零組件海外擴廠,一邊是正在建構外商投資一站式服務的美國聯邦機構和各州政府,帶領的產科國際所研究團隊,充分扮演了經濟部會的智庫角色,近乎隨CALL隨到。
投資美國委員會 邀臺企作夥
正在一幕幕掀開的川普新政,臺美國官方機構已陸續準備。美國在臺協會(AIT)全新成立「投資美國委員會」(Invest USA Committee),將美國各州政府辦事處協會(ASOA)、臺灣區電電公會都邀入爲創始夥伴,一起爲有意前往美國拓展業務的臺灣公司提供支持,以一站式服務解決臺灣公司長期以來在資訊取得和資源協調方面的挑戰。
美國芝加哥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後、留在美國的跨國企業任職30年,林昭憲對整體趨勢看的很清楚:川普的高關稅對臺廠赴美設廠雖有所急迫性,但廠商需更關注詭譎多變的情勢,他甚至提醒「跑的快,不見得拿的到最大優勢」,因爲臺灣電子零組件產業在兩岸以外的產能建置仍在初期階段,寧可保守先確保訂單量,也要好好算一算美國的生產高成本,「確保臺廠最大優勢的『靈活性』!」
經濟部臺美產業合作推動辦公室,也負責推動臺灣與美國之間的產業合作,包括媒合與協助兩國業者共同合作研發、製造、結盟或投資。近日由AIT出面召集美國各州政策及臺灣電子產業,協助赴美髮展的臺灣廠商,能填補存在的接軌缺口。
宏觀思考 掌握大環境變動
林昭憲也舉例,美國商務部在全美各地設立Tech Hub,並精選部份集中發展量子運算、無人載具等創新技術,甚至組團訪臺拜訪本地業者,提供臺灣事前準備的資訊,一旦供應鏈開啓對美國投資的評估工程,後續落實將能更爲順利。
林昭憲的大學本科是政治系,在美國兩大企管顧問公司之一的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BCG),從顧問、經理做到總監,20多年的國際產業顧問職涯,涵括美國、大中華市場的多個產業,他的國際企業宏觀,在思考佈局時總是先掌握大環境變動,幾經分析後、提出策略性建議,產科國際所團隊多能因此全力配合,難以看出他是新冠疫後才加入工研院的全新主管。
產業國際所在工研院組織中負責較多的國際產經議題,整合了原有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原IEK)的市場分析與產業智庫服務能量,還有海外產官學研機構的國際網脈,藉由深化與國際前瞻科技研發機構的深度合作,協助臺灣產業佈局全球前瞻科技市場。林昭憲認爲,現有團隊成員的多元專業能夠左右腦並進,彷彿是臺灣最強競合供應鏈的縮影,更樂於注入自己能分享的國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