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借鏡日企如何應對衰退社會
比我們早一步進入高齡少子社會的日本,其企業經營策略值得參考。路透
高齡少子化是臺灣未來發展的最大隱憂。國發會10月發佈評估,到了2040年臺灣人口將比今年少177萬人,而2070年時更將大減844萬人,剩不到1,500萬人。面對未來消費衰退的國內市場,企業需要及早準備,比我們早一步進入高齡少子社會的日本,其企業經營策略值得參考。
北海道是日本高齡少子化的嚴重地區,在人口最少的行政區音威子府村,只有620人,卻有全日本顧客滿意度最高的便利商店Seico mart設立分店。在日本通常一家便利商店需要周圍有3,000人口才能獲利,但Seico在音威子府村設店時,該村人口就已經不足1,500人,現在剩下設店當初的一半人口,分店還是繼續營業。
爲何Seico可以在人口嚴重衰退社區生存?店鋪集中在北海道的Seico,爲了在人口減少的社區生存,擁有其他連鎖店所沒有的強大營運能力;壓低自有品牌(PB)商品的進貨單價極爲重要。其他便利商店業者的PB商品多爲委外生產,而Seico爲了壓低成本,多數PB商品是在北海道內自家的工廠、農場生產。其結果就是,就算部分據點只能維持損益兩平,但是也貢獻於PB商品的銷售,維持自家工廠的規模經濟。
因此Seico的經營不求每個據點有足額利潤,而是求企業集團整體獲利。因爲不少店面無法創造足夠利潤來吸引加盟,所以Seico有80%的據點是直營店,並且集團透過出口PB牛奶、冰淇淋等商品到北海道以外地區,來創造維持企業營運所需利潤。
然而在人口稀少的小村設立超商,要維持損益兩平還是困難,還好Seico從90年代就開始店內料理業務,提供現做豬排丼、親子丼、炸雞、烤麪包等產品;亦即是便利商店之外,加上便當店機能,一方面幫助少子化社區飲食店少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增加獲利業務。
在日本有所謂「限界集落」一詞,是指65歲以上人口達50%以上,社區功能維持瀕臨極限。當社區成爲限界集落,因爲消費力降低,超市等物流據點會在市場考量下退出,而社區居民在淪爲「購物難民」後,會因爲生活機能惡化,加速搬離社區。因此在高齡少子化的社會,社區是否有基本物流據點,成爲能否緩和社區衰退速度的關鍵。
2017年北海道紋別市郊外的上渚滑地區,最後一家超市因爲業績低迷退出經營。紋別市爲了不讓當地居民成爲購物難民,與Seico開展出新的服務型態。新店鋪開店資金1億日圓中,市政府補助3,500萬建設費,而Seico也回饋讓店內部分空間作爲巴士候車室。建設用土地是當地民衆免費捐給市政府,市政府再免費提供給Seico。市政府協助降低開店的初期費用與土地成本,即使當地人口僅有900人,Seico也能維持損益兩平。
上述公私部門合作的Seico案例告訴我們,在一個人口與消費力衰退的社會,企業營運的關鍵在於降低損益兩平點;亦即是降低營運成本,商品賣得少也能維持據點以服務社區民衆。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企業個案。儘管日本新生兒年年減少,但是創業於50年代的兒童用品專賣店西松屋,在2018年達1,000店,到2024年持續擴張到1,120家。在少子化的日本,西松屋能年年增加分店的原因,正是因爲損益兩平點遠低於其他競爭對手。
人力成本是零售業一大負擔,西松屋極力標準化與省人力化,其結果就是店鋪完全顧客自助,一店鋪只有二到三人打工族負責上架與收銀,而數家店纔有一正職員工身爲店長負責統籌。許多日本人對於西松屋的印象是店內路寬客少,但是因爲低成本經營,就算來客數不多,西松屋還是能創造利潤。
臺灣即將走向日本般的衰退社會,我們當然期待政府改善少子化,但是短期內似乎也難有神仙妙方。因此企業必須做好準備,將面臨一個規模年年萎縮的消費市場,有經驗的日本企業值得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