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科技角力 臺灣謹慎應對

美中科技角力持續。路透

過去五年,美中兩個世界超級強國,持續進行一場世界政治與經濟霸權爭奪賽,先貿易制裁後科技封鎖,雙方並以外交優勢各自拉幫結派,擴大牽制。在這場爭奪戰前半場,主要由美國主導,中國幾乎是被壓着打,喘不過氣,但若從中長期角度觀之,未來變數仍多,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我們關心的,不是最後誰勝誰負,而是在過程中是否影響臺灣利益。

美國衆議院以壓倒性投票結果,通過要求TikTok限期與母公司字節跳動分拆,否則必須退出美國市場。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主張大幅提高由中國,或經墨西哥加工進口之中國廉價電動車關稅,雷蒙多公開喊話,認爲允許百萬輛中國電動車在美國境內行駛,無疑泄露美國道路交通即時路況,及駕駛人行徑資訊予北京,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繼川普封鎖華爲等通訊產品輸美后,拜登政府更是擴大封鎖線至高階半導體生產設備、生物識別資料庫、人工智慧技術等,全面防堵中國站在歐美日荷等高階技術上,發展威脅美國領先之科技與產品。

中國面對美國一波接着一波封鎖,的確倍感壓力,科技與工業發展幾乎窒息。然而,置之死地而後生,據瞭解,習近平政府已下定決心,將自行研發並全面採用自制基礎科技平臺,未來不再採用西方電腦作業系統、關鍵處理器晶片、半導體生產設備、甚至企業資源規劃軟體(ERP),務求徹底脫離美國及其友邦約束。

據外電報導,中共中央已向內部幹部發佈《79文件》,要求所有政府機構及國營事業,於2027年前,不再使用美製軟體工具,包括作業系統、電子郵件、資料庫、供應鏈管理軟體等,其內部戲稱此一動作爲「去A(Delete America)」,亦即刪除美國。這個動作對於美商英特爾、微軟、戴爾、思科、甲骨文等在中國市場之業務拓展,具有致命性影響,但對於在大陸經商或生產製造的臺灣廠商,同樣產生許多不便與障礙。

展望未來,「一個世界,兩套系統(One world, two systems) 」,將成爲常態。

中國在兩會期間,再次強調未來將全面推動人工智慧應用AI+,並推動供應鏈自主化。這兩項重要政策,對於在陸投資的臺灣企業而言,究竟是商機還是威脅,恐怕因人而異。如果是商機,那將是不世出的龐大利益,如果是威脅,則必將致命。

美國對中國技術封鎖,特別是在半導體和先進封裝領域,意味着臺灣企業如臺積電可能面臨來自美國壓力,要求限制或停止向中國市場供應關鍵技術和產品,對臺灣企業業務和收入造成影響。

中國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而美國也是重要貿易伙伴和安全支持者。美中科技戰加劇可能迫使臺灣在這兩個經濟巨頭間做出選擇,這種情況對臺灣來說極具挑戰性。若中國對美國企業如英特爾、微軟、戴爾等反制措施增加,臺灣企業可能因供應鏈中斷而面臨壓力。

面對外部壓力,中國加速科技自主和創新步伐,可能激發中國內部創新潛力,長期來看對臺灣企業構成競爭威脅。中國「去美化」行動,包括放棄美國軟件工具和技術,將迫使臺企重新評估在中國業務策略,尋找新的商業模式或合作伙伴。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數位人民幣的發展,隨着中國加快數位人民幣推進,並拉攏沙烏地阿拉伯、巴西、印度、南非等金磚國家,可能對未來國際金融體系產生影響。臺灣企業需要準備接受和適應數位法定貨幣(CBDC),這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涉及到法律和規範。

兩大之間難爲小,臺灣應該重視自我利益,不該因爲政治原因放棄經濟自主性。臺灣企業現階段最該防範的,避免成爲兩強相爭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