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邂逅”交響樂 鋪展運河畫卷

水波爲曲,槳帆當歌,一河千載通南北。12月2日、3日,由北京文化旅遊局出品,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聯合制作的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帶領觀衆在交響樂、京劇、合唱的跨界融合中,探尋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故事品鑑大運河的史書畫卷。日前,《京城大運河》主創團隊在國家大劇院分享這部作品的創作歷程。

李飈執棒 梨園名角登臺

關於京杭大運河,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瞭解,然而關於大運河北京段的歷史沿革、文化內涵、故事流傳,卻並不爲太多人所熟知。《京城大運河》聚焦於大運河北京段,深度挖掘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內涵,彰顯北京城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風貌

《京城大運河》主創主演人員接近200人,都堪稱行業翹楚整場演出由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北京音協合唱團共同擔綱,北京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李飈執棒。杜鎮傑、李宏圖遲小秋朱強陳俊傑張慧芳、胡文閣等京劇表演藝術家傾力加盟

歌詠史 戲劇手段輔助

主創團隊經過一年多的細緻採風,最後呈現的整臺演出共分爲五個部分――《序曲》《一支塔影通州》《天上的星星郭守敬》《漂來的北京城》和《致敬京運河》。在藝術表現方式上,其主要通過京劇不同流派的典型聲腔與交響樂的結合,以套曲形式表現每一部分的主題內涵。

作爲《京城大運河》的作曲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楊乃林專長戲曲音樂創作。此前從沒指揮過京劇交響曲的李飈直言:“如何讓中西文化交融結合,許多藝術家一直在努力,《京城大運河》讓這個現實題材以這樣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這是一個創舉。”作詞李東才介紹,《京城大運河》的每一章節都不是單擺浮擱的,互相有着緊密的內在聯繫,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

今年3月初,孔潔導演接到了《京城大運河》的創作邀請,負責舞臺呈現這個部分的導演工作。這源於他連續做了兩季《水路戲路――大運河年度戲曲精品大匯》,對大運河的文化歷史有一定研究。在舞臺呈現方面,孔潔首先想到的是畫面感較強的戲劇化處理,但是考慮到《京城大運河》是一部交響京劇套曲,本質上是音樂作品,經過與其他主創們的幾次溝通後,他轉向以音樂和唱段主體、其他手段爲輔助的舞臺呈現思路。

起帆營造歷史空間

在藝術表現力上,《京城大運河》綜合舞美、燈光、多媒體等多種舞臺元素共同呈現。舞美設計透露,該劇舞美最點睛之處在於16塊以“船帆”爲主體意向的屏幕前區8塊屏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擬運河上的帆起帆落,同時它是投影畫面重要的載體,通過升降形成不同的空間來配合不同章節的演出。“16塊屏幕,前後呼應,環繞包裹着音樂廳,類似中國長卷畫的上卷和下卷,通過多層次的空間營造演出情境,利用佈景運動的美感,讓人物與空間建立動態關係。”(記者 徐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