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里程碑 臺大團隊開發新技術讓二氧化碳再利用
國科會今舉辦「薄膜碳捕捉」與「電化學碳轉化」技術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記者張博瑞/攝影
臺灣每年排放約286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淨排放量則爲264百萬公噸。爲解決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問題,臺大團隊成功開發出「薄膜碳捕捉」及「電化學碳轉化」技術。其中「薄膜碳捕捉」能提升捕碳效益、減少碳排,「電化學碳轉化」技術則已打造出試量產機臺,可將二氧化碳轉化爲高價值的化工原料。
爲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國科會於2023年成立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其中由臺大化工系教授康敦彥領軍的「NTU ZERO」研發團隊,成功開發「薄膜碳捕捉」和「電化學碳轉化」前瞻技術,並於今日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有望開創淨零碳排的新篇章。
針對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臺大團隊發展高效能「電化學碳轉化」技術,轉化過程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爲高價值的化工原料,不僅解決碳排放的問題,更創造新的經濟價值。目前打造的工業化原型機,二氧化碳處理量每天可達50公斤。而帶領電化學還原二氧化碳的臺大化學系教授陳浩銘,也憑藉該研發的基礎研究獲《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報導。
康敦彥坦言,目前「電化學碳轉化」的應用與目標「百萬噸」等級的年處理量還有落差,但此次展示的機臺就像是示範的概念,如果未來有更多的廠商願意投入、相關能源政策也有鼓勵措施,相信規模會越來越大。他也透露,「電化學碳轉化」技術有望產業落地,已有多家法人單位和廠商正在洽談中,其中又以石化業爲大宗。
國科會工程處長洪樂文表示,臺灣目前的能源供給主要仰賴煤、石油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火力發電的碳排量約佔全國碳排的14%,而產業界每年的碳排則佔55%。上述兩者碳排都可透過「碳捕捉」技術將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捕捉下來,進行再利用、封存,目前的技術不僅耗能,也會間接產生額外的二氧化碳排放,捕捉約1公斤的二氧化碳就會間接產生0.4公斤的碳排。
而臺大團隊開發的「薄膜碳捕捉」技術則有望將捕碳效益從60%提高至90%,意即捕捉每公斤的二氧化碳只會產生0.1公斤的碳排。康敦彥表示,若將現今國內10%的傳統化學捕碳方式替換爲「薄膜碳捕捉」,每年可減少約500萬噸的二氧化碳淨排放量。
臺大「NTU ZERO」團隊利用「電化學碳轉化」技術,打造打造工業化原型機,二氧化碳處理量可達每天50公斤。記者張博瑞/攝影
臺大化工系教授康敦彥(左1)透露,「電化學碳轉化」技術有望產業落地,已有多家法人單位和廠商正在洽談中,其中又以石化業爲大宗。記者張博瑞/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