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圈”裡橫着走的大佬們,祖上各個聲名顯赫,他們背景有多硬?

對於普通人來說,成功的要素不僅有努力還有運氣,“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娛樂圈更是如此,有些人生下來就含着金湯匙,手握大把資源。

姜文、馮小剛、陳凱歌等人都出自名門之後,殺入娛樂圈後更是如魚得水,各個都成爲了“京圈”里名震一方的大導演。

然而還有一些低調的“京圈”大佬,背景身份並不比上述的幾個人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幾個人到底是什麼來頭?他們又到底有什麼顯赫的身世呢?

英達

作爲宋丹丹曾經的“枕邊人”,英達的身世極爲顯赫,以他的實力,就算是不當導演也能在“京圈”裡混的風生水起,但他卻偏偏要靠自己的實力在“京圈”站穩腳跟。

英達是正紅旗赫舍裡的正統後裔,太爺爺英斂之是《大公報》的創刊人之一,和梁啓超是同事,以直言不諱名震一方,曾對慈禧太后和袁世凱進行過口誅筆伐。

不僅如此,英斂之還一手創辦了北京輔仁大學,就連如今的香山孤兒院他也是創辦人之一,可以說爲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光憑這一點,英達的身世就能甩一些草根導演好幾條街。

而他的爺爺英千里也絕非等閒之輩,十歲時他就抱着“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決心去英國留學,歸國後繼承了父親英斂之的衣冠,任職輔仁大學秘書長,然而他還有一層不爲人知的身份——國民黨北平黨部負責人。

在抗日戰爭後期,英千里的秘密身份不幸暴露,在日軍的搜查下鋃鐺入獄,但獄中的他一直不折不撓,沒有向日軍屈服,直到日本投降才得以獲救。

英達的父親英若誠也是老一輩藝術家,畢業於清華大學的他,曾任職於文化部副部長,兼導演、演員、翻譯家於一身,在國際上獲獎無數的《末代皇帝》就是由其一手導演的。

而英達的母親吳世良也不一般,作爲一名翻譯家她曾是曹禺先生的秘書,還爲周恩來總理做過翻譯,和英若誠在清華大學因戲結緣,生下了英壯、英達兩人。

在別的導演炫耀自己祖上有多少功績時,英達只要擺出下面一張族譜,就足以讓衆人鴉雀無聲,作爲一名導演,英達沒有辜負祖輩的榮光,爲中國影視藝術殿堂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他的兒子巴圖,也正在娛樂圈中努力打拼着,但在“京圈”裡,巴圖始終擺脫不掉父親英達的光環,想要開闢出自己的道路,可謂任重道遠。

王朔

在一次採訪中,當記者問起王朔怎麼看待80後作家時,王朔直接“貼臉開懟”,對郭敬明的“傷痛文學”口誅筆伐,甚至稱呼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偷”。

不僅郭敬明,就連白巖鬆、張藝謀、餘秋雨等名人都被他“炮轟”過,王朔把這些人的作品貶低的一文不值,視爲中國文藝界的“糟粕”,但被他指名點姓的人大都選擇忍氣吞聲,抱着“忍一忍風平浪靜”的態度當無事發生。

之所以懟天懟地懟空氣的王朔能如此“囂張”,和他在“京圈”的地位背景脫離不了干係,雖然在江蘇南京出生,但如今63歲的他長期定居在北京,在“京圈”中也是橫着走的人物。

1958年出生的王朔,從小就在軍區大院裡長大,父親曾是一名參謀,母親是軍醫,在大院裡都是一些高官子弟,王朔也結識了很多響噹噹的名人,在他的作品《動物兇猛》裡,還能找到關於這段往事的影子。

因爲受到父母的影響,在高中畢業后王朔就想去參軍,在部隊裡他成了一名衛生院,因爲性格頗爲活套,結交了不少好友。

在1977年恢復高考後,王朔想抱着試一試的決心報考了,但不幸落榜,後來覺得自己的性格適合做生意便轉戰商海,誰知幹一行陪一行,徹底斷了他經商的念想。

然而在20歲時,王朔閒來無事寫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說《等待》,誰知被《解放軍文藝》刊登,雖然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地方,但卻激勵了王朔從文的信心,至此他執筆創作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

而進軍娛樂圈成爲編導,也是受到馮小剛的啓發,兩人珠聯璧合,一個寫劇本一個當導演,在王朔的作品被批判是“痞子文學”被全面封殺後,王朔爲了保全馮小剛獨自一人跑去了美國,還鼓勵馮小剛繼續創作,自己擔當所有的責任。

後來馮小剛根據王朔的小說《你不說一個俗人》改編了電影《甲方乙方》,一舉獲得了3000萬票房的傲人成績,在王朔從美國回來後馮小剛還託人送去了5萬元,但王朔卻認爲這是馮小剛在“侮辱”自己,拒絕接收,至此兩人的關係也大不如從前。

海巖

說起海巖,可是“京圈”裡實打實的代表人物,只要是他創作的劇本,基本上都能大熱,他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便衣警察》被改變成同名電視劇後,就捧紅了胡亞捷、申軍誼等老戲骨,成爲了80後一代人的回憶。

在之後創作的《玉觀音》改編成電視劇後,更是獲得了中國電視金鷹節最佳編劇獎,《永不瞑目》、《那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也在國內獲獎無數,讓海巖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中國文壇中。

之所以海巖能寫出衆多優秀作品,和家庭薰陶脫離不了干係,其父是著名的戲劇家兼導演‌侶朋,曾任職中央歌舞劇院和文化部藝術二局局長,他的外祖父祖母也都是高官要員。

另一方面,和海巖特殊的人生經歷有關,他1969年進入部隊成爲了一名海軍航空兵,退伍後當了一名警察,豐富的閱歷加上文學基地,讓他的作品受衆非常廣,讀者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