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愛人」的日本商業哲學──《生存之道》

敬天愛人」的日本商業哲學──《生存之道》。(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一本書讀懂近300年商業發展

爲你攤開一張財經地圖,展現一方知識大格局

★ 50位影響力大師,帶你一次掌握近代商業發展里程碑

★ 6大主題架構,以及吳曉波親制、絕無僅有「商業發展知識圖譜」

★ 200餘本商業經典書單,一次建構全方位商業思維

要理解商業世界,該從哪裡開始?

本書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帶你認識商業的初始。你可能聽過這本書,卻不一定知道它出版那年,美國發布了《獨立宣言》,歷史在大跨度勾連中散發出迷人氣息。後來西方有馬克思、凱因斯等人迸發擦撞出新思潮,接續一代代經濟學家的研究與管理大師們的創見,以及第一線企業家實證經驗,最後,我們將目光移回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你可以透過每部經典的精要解讀,貫串橫亙出一張脈絡分明的世界商業知識地圖。對於沒有財經知識背景的你來說,本書是極佳商業入門書。對於想要更瞭解商業發展的你,也能從中看到獨到的觀點和啓發。

【精彩書摘

亞洲民族中,以「蕞爾小島」立國的日本,具有最極端的民族個性。

因資源匱乏,他們崇尚極簡主義,但凡有縫隙般的機會,便傾身而上,絕不惜力。同時,因地震海嘯頻發,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幻滅感,如櫻花驟開旋謝,所有的意義都在瞬間而已。

這種精神氣質投入到商業文明的烈焰中,便是極致和偏執的雙重綻放。明治維新開始後,受了大唐上千年「文化恩賜」的日本人「脫亞入歐」絕不猶豫,而二戰潰敗後,又迅速低頭咬牙拚命,僅二十餘年後,便捲土重來。

從一九六四年東京奧運會到二十世紀八○年代,是當代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時期。日本經濟總量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二。在電子製造業,日本公司對美國公司發動了全方位的致命挑戰,宛如一場新的太平洋戰爭。本書所推薦的安迪葛洛夫葛斯納的書,都是美日對決的真實記錄。與此同時,一代具有鮮明風格的日本企業家集體出現, 他們在企業文化、治理制度和競爭策略上都獨步天下,構成了一道極具東方特色的風景線。

好事者,把這一代企業家中的最傑出四位,合稱爲「經營四聖」,他們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其中,稻盛和夫(1932-)年紀最輕,迄今仍活躍於商界。與松下等其他三位不同的是,稻盛和夫白手起家,獨立創建過兩家進入了世界五百強的公司,更在暮年把第三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日本航空拉出了鉅虧的泥潭,這個紀錄舉世四望,恐怕無人可破。

「天人合一」的企業哲學

稻盛和夫自稱是一個鄉巴佬。他出生在海島,畢業於一所鄉村大學,講話有着濃重的地方口音,在注重門閥出身的日本,是一個很容易被邊緣化的「鳳凰男」。一九五九年,二十七歲的稻盛和夫以借來的五百萬日元創建京瓷公司,二十八位員工中有二十位是初中畢業生。就是靠着這羣極爲平凡的普通人,京瓷成長爲一家以精密陶瓷技術爲核心的高科技材料公司。

在經營管理上,稻盛和夫崇尚「天人合一」的企業哲學,他常常自問:「作爲人,何謂正確?」透過自我反省,以利他之心,由己推人。

與強調科層管理的西方管理思想不同,稻盛和夫認爲「現場有神靈」、「答案永遠在現場」,所以,只有把決策權交予「現場」的每一個員工,纔可能激發生產的積極性。京瓷以三個人爲最小的作業單元,讓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計劃,並依靠全體成員的智慧和努力來完成目標。透過這一做法,第一線的每一位員工都能成爲主角,主動參與經營,進而實現「全員參與經營」。稻盛和夫稱之爲「阿米巴工作法」。阿米巴(Amoeba)在拉丁語中是單個原生體的意思,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具生命力和延續性的生物體,它能夠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來適應所面臨的生存環境。

阿米巴模式日本式精益管理的一種極致狀態,是價值觀一致前提下的充分授權。最近十餘年,因資訊管理工具的普及,任何一個微小的管理顆粒度(granularity)都能夠即時被量化考覈,因此這一模式在製造業和服務業突然爆紅。此外,阿米巴模式還被網路公司廣泛採用,以柔軟容錯的去中心化組織形態,應對不確定性的隨時挑戰。

一九八四年,日本進行通信改革,允許民營企業參與通信產業。當時,國營企業NTT壟斷這產業百餘年,日本大企業都按兵不動,不敢迴應。作爲門外漢的稻盛和夫起而行之,以「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爲哲學創辦了DDI公司。後來這家公司合併了豐田旗下兩家通信公司,組成KDDI,僅以十年,便成爲日本第二大電信企業,闖入了世界五百強。

二○一○年,國營企業日本航空陷入鉅虧困境,在日本政府的徵召下,七十八歲的稻盛和夫披掛上陣,出任日本航空新會長。通過充分授權、降本增效和大規模的資產剝離,日本航空竟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便扭虧爲盈,創下令人瞠目的奇蹟。

人爲什麼要活着?

稻盛和夫自認是一個愚鈍之人,讀中學、大學的時候,考試常常不及格,進入職場,也沒有在大公司歷練薰陶。他的成功僅憑兩點——無比的勤勉和「敬天愛人」的信念。

早在一九八三年,稻盛和夫就創辦了公益性質的「盛和塾」,以佈道之心傳播自己的企業哲學,他曾在十五年內創下演講四百場次的紀錄。「盛和塾」極盛時,有一萬四千名企業家學員,在全球十多個國家有五十八個分塾,其中,中國部是最大的海外分塾。

《生存之道》(生き方)一書出版於二○○四年。在那個時間點,日本陷入「失去的年代」,公司缺乏活力,社會罹患少子病,一種壓抑的空氣瀰漫於整個國家。在稻盛和夫看來,這仍然是一個「只要肯努力,什麼都能得到,什麼都能做成」的時代,但是,人們卻消極悲觀。因此,首要解決的問題,正是要回答:「人爲什麼要活着?」

彼時,稻盛和夫已皈依佛門,並把自己在京瓷和KDDI的股份全轉贈給員工。他這本書幾乎沒有管理學的名詞或公式,也沒有引用或自創管理理論、策略模型,倒像是一部悟道者自言自語的隨想錄,其中充滿了勵志的文字和故事,讀來毫不費力。

「生存之道」可以分開來解讀:什麼是生存?到底有沒有現世法則?

他在書中講了一則故事。

修行僧問長老:「天堂與地獄,有什麼區別?」

長老答:「其實看上去也沒有什麼區別,從外觀看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唯一不同的一點,就是住在那裡的人的心。」

這個對話中,蘊含了稻盛和夫全部的哲學起點:要經營好企業,我們內心一定要具備「爲世人爲社會盡力」的美好的意識。

二○一九年年底,八十七歲的稻盛和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決定,他宣佈解散正紅紅火火的「盛和塾」。他不願意在自己的身後讓這個機構成爲販賣成功學的「容器」。

斯人從貧賤中走來,得無窮榮耀與功業,生前即被封聖,最終散盡錢財,親拆「神壇」。他的書算不得深奧,卻如清風過竹林,在不着痕跡間,拂人面、沁人心。

(本文摘自《當商業開始改變世界》/遠流)

【作者簡介】

吳曉波

知名財經作家,曾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也是「890新商學」、「藍獅子出版」創辦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長年對中國企業史及公司案例作深入研究。2009年,吳曉波被《南方人物週刊》評爲年度「中國青年領袖」,亦是每年一度的「中國十大經濟年度人物」評委會主席(2015年至今)。

着有《大敗局I》、《大敗局II》、《激盪三十年》、《激盪十年,水大魚大》、《跌蕩一百年》、《浩蕩兩千年》、《歷代經濟變革得失》、《騰訊傳》等作品本本皆躋身暢銷書行列。

其中《大敗局》被評爲「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激盪三十年》被評爲「2007年度中國最佳商業圖書」,作品並曾兩度入選《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好書,被譽爲「中國最好的財經作家」。

《當商業開始改變世界》/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