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長送外賣,然後呢?
原標題:局長送外賣,然後呢?
局長送外賣,科長跑滴滴,你怎麼看?
近期,蘇州相城經開區7名機關幹部參與了“換位跑一次”行動:脫產兩週,全流程沉浸式體驗網約車司機、快遞配送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羣體的日常工作。目前,行動已結束,參與幹部已回到本職崗位,體驗中發現的問題部分得到解決,部分仍需時間。
這幾年,不少地方都組織黨員幹部對新業態進行了體驗式調研,局長、科長化身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有意思的是,隨着新鮮感逐漸褪去,從最開始體驗式調研被廣泛讚揚“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到“換了位,但沒思考”“不務正業,作秀賣萌”質疑聲音出現,公衆的關注重點正從換位體驗的形式向成效轉變,認識不斷深化,期待也在提高。
如何判斷一次體驗式調研是否有效?反過來說,何種換位體驗有作秀、形式主義之嫌?在筆者看來,可以通過比較機會成本和收益的方式,衡量總體效果是正是負。
以局長送外賣爲例,此前不少學者、領導幹部都沉浸式體驗過送外賣,還寫出了不少論文、專著、工作日記。要了解外賣等領域的難點痛點堵點,可以閱讀這些資料,也可以通過座談會直接傾聽一線聲音,還可以諮詢專家,方式多種多樣。不同方式側重點不同,成本也不同。毫無疑問,領導幹部脫產體驗,時間等方面成本相對較高,而將相同資源投入到其他調研方式所能產生的最大收益,就是換位體驗的機會成本。
投入值不值,要和產出作對比。換位體驗的收益,既包括最後實際解決了多少問題等顯性收益,也包括領導幹部同理心的提高,以及羣衆口碑的提升等隱性收益。若花費了不小代價,只是發現了老生常談、細枝末節的問題,最後即便全部解決,也難免給人“殺雞用牛刀”的感覺。而若能以自己獨特視角和親身體驗,捕捉到旁人難以發現或難以解決的問題,並推動問題解決,就另當別論了。
有效調研的關鍵不在於調研形式、體驗崗位有多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調研的深度。領導幹部化身新業態從業者也好,傳統業態從業者也罷,浮於表面體驗,無異於“過家家”,真正“換位”且“思考”,才能“換位”後做“到位”。
另有網友提出了一個富有啓發性的觀點,即實現有效治理、科學治理,要放下情緒層面的道德判斷,警惕某一利益方自說自話,調研對象至少應涉及七個“端口”:平臺端、騎手端、商家端、顧客端、輿論端、政策端、研究端。這一觀點的價值在於,提示換位體驗的領導幹部,在增進共情與理解的同時,也要兼顧各方利益,提高調研科學性。用學者李春成的話說就是,“(體驗式治理者要)辯證處理好‘融入’與‘超越’之間的關係;既要重視情感治理,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
“體驗完,然後呢?”這樣的追問不妨再多一些。(維辰)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