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送別三位女性影人
長年致力研究原住民文化的人類學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胡臺麗辭世,享壽72歲。(國立臺灣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子寧提供)
這兩天,壞消息接連傳來。
臺灣著名人類學家,紀錄片導演胡臺麗女士,於5月7日去世,享年72歲。胡臺麗不僅是著名的人類學家和民族學研究專家,她還拿起攝影機,在自己深入田野調查的時候,記錄臺灣少數民族等各類族羣的影像,並通過這些影像,促進不同族羣的溝通和理解。
胡臺麗的紀錄片作品包括《矮人祭之歌》、《蘭嶼觀點》、《愛戀排灣笛》、《石頭夢》等,曾獲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評委特別推薦獎,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紀錄片銀獎等獎項。
《讓靈魂回家》(取自網路)
同樣是5月7日,韓國著名女演員,威尼斯影后姜受延去世,享年56歲。
1986年,20歲的姜受延就憑藉《借種》獲得威尼斯影后。
姜受延去年10月底出席江陵國際電影節。(美聯社)
1987年,21歲的姜受延受邀到臺灣拍攝電影《落山風》,這部電影根據汪笨湖的小說改編,是著名女導演黃玉珊首部獨立執導的長片。
《落山風》講的是禁忌的姐弟戀,雖然姜受延比楊慶煌小六歲,但演出成熟又飽受情慾禁錮的素碧,還是相當成功的
《落山風》(取自網路)
5月9日,大陸著名錶演藝術家秦怡去世,享年100歲。秦怡老師是坎坷了一輩子,也美了一輩子。
大陸資深女演員秦怡過世,享嵩壽100歲。(圖/取材自新浪娛樂微博)
秦怡是16歲,也就是1938年的時候進入電影圈的,她在電影圈長達84年!這84年中也串起了漫長的兩岸電影歷史。她也和後來成爲臺灣三大公營電影機構的「中制」淵源很深。
秦怡於1938年從上海到武漢去作抗日宣傳的時候,到位於漢口的中國電影製片廠當實習演員,從而一腳踏進電影圈的。
中國電影製片廠最初是1936年成立的漢口攝影場。1938年9月,成立半年的「中制」就因爲戰火不得不撤到重慶。秦怡在這期間拍攝了著名電影人史東山導演的《好丈夫》,那部電影中還有後來跟着「中制」去臺灣了的著名演員王玨、井淼等。
想不到吧,臺灣著名演員井淼,也就是井莉的爸爸,竟然主演了秦怡第一次亮相大銀幕的《好丈夫》。
1943年,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抗日電影《日本間諜》上映,秦怡演的是中國少女。不過這個時候她已經離開了「中制」,活躍在話劇舞臺。
中國電影製片廠。(網路圖片)
1946年,「中制」從武漢搬遷到南京。而也是在1946年,回到上海的秦怡拍攝了「中央電影攝影場」、國泰、文華等公司的電影,開始活躍在上海影壇。
上海解放後,「中央電影攝影場」一、二廠融入到了上海電影製片廠中,秦怡也成爲上影廠的演員。
秦怡主演的第一部中央電影局上海電影製片廠的電影,名叫《農家樂》,上映於1950年。
而那邊廂,「中制」1948年8月遷往臺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與「中影」、「臺製」一起,成爲臺灣三大公營電影機構之一。「中制」的經歷比較坎坷,剛到臺灣就被一把火燒光了所有家當,又由於隸屬軍方,拍攝類型所限,遷往臺灣多年,拍攝的劇情片很少,其中《揚子江風雲》《緹縈》《女兵日記》等算是比較有名,但大多都屬於「外包製作」的作品。
「中制」於1995年起停止電影拍攝,成爲一個歷史名詞。
2015年,「中制」出品的《揚子江風雲》修復版在上影節展映,「中制」的廠牌在時隔近70年後,再度出現在上海的影院中。
謹以此文送別和紀念三位傑出的女性影人。(臺片所)
(本文來源:「映畫臺灣」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