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生命線 駝峰航線耳朵導航

年輕時的林汝良和妻子林華媛。(取自《明報》)

7月5日,在北京的抗戰紀念館的展覽中,觀衆在瞭解有關「駝峰航線」的史料。(新華社)

駝峰航線飛行路線圖

二戰時期肩負中美戰略物資運送的「駝峰航線」,有段傳奇的故事。該航線地勢險惡、氣候惡劣,飛行條件極差,至二戰結束,中美兩國總計至少642架飛機失事失蹤,1382名機組人員犧牲;該航線當時向中國運送物資達65萬噸,佔外援物資總量80%,在中國對日抗戰時期做出重大貢獻。

香港明報網9日報導,當年駝峰航線飛行報務員林汝良的女兒、70歲的林平女士受訪表示,當時導航設備不比現代,得靠報務員的經驗。

她表示,父親就靠耳朵聽引擎的聲音來分辨,一旦靠近山體,氣流撞擊機身就會產生不同聲音;有一次父親聽到引擎聲音不對,急忙大叫拔高,飛越之後,才發現一座山頭出現在機身下方。

航線飛行險象環生

報導指出,林汝良於1936年考進中國航空公司,當時年僅23歲,就被派到印度加爾各答擔任駝峰航線的飛行報務員,負責收發電報和譯電,處理機上電報業務。當時正機師多爲美國人,副機師和報務員則多是中國人,因此需全用英文溝通,所以皆具備良好英文能力。

面對當時惡劣的飛行環境,林平表示,每當遇到惡劣天氣,機首機身可清楚聽到機外的狂風暴雨聲,好像就在黑暗中飛行,而且下飛機後要跺一跺腳,告訴自己真的着地了。但父親說,當時已不在乎生死,因爲這是中國對日抗戰的生命線,所以他們必須這麼做。

隨着駝峰航線結束,林汝良在妻子的勸說下,由飛行報務員轉爲管理工作。

爲國抗戰不分黨別

報導指出,國共內戰後,1950年中共以新中國需要民航爲由,邀林返回天津工作,不料卻因林曾爲國民黨航空公司工作,不被大陸當局所信任。當年國民政府發給林的護照,也成了「特務」的罪證;林在反右、文革時期備受折磨,飛行夢就此破滅。

林平表示,1983年她將父親接到香港後,父親總喜歡坐在啓德機場看飛機;父親總說,對日抗戰是中美人民的共同合作,不要總有黨別之說,那時候的付出並不是爲了哪一個黨。

小靈通-駝峰航線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與對日作戰。1942年5月,日本切斷滇緬公路這條抗戰期間中國最後的陸上交通線,中美兩國被迫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和雲南昆明間,開闢了一條轉運戰略物資的空中航線,由於山巒衆多,航線高低起伏大,這條空中航線就稱爲「駝峰航線」。(蔡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