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從何處來
(原標題:“客”從何處來)
《論語》開篇就寫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中華民族善於交往、樂於共享的文明底色。
今天,“遠方來客”還被賦予了更多經濟意義。有些地方口碑“0差評”、不斷“破圈”,藉助旅遊實現產業升級,提升了本地居民的獲得感。但也有些景點,名曰“一票難求”,實際上只是利用“網紅景點”騙照。有網友表示,“能不能旅遊,以前看交通,現在得看門票和網友攻略。”
旅遊是第三產業的一部分,是活躍市場、拉動經濟復甦的“輕騎兵”。文化旅遊業如何才能成爲支柱產業?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花徑可曾緣“客”掃?
旅遊已經成爲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越來越多的遊客不再滿足於“到此一遊”,而更看重旅遊帶來的“情緒價值”。旅遊消費需求正在從低層次向高品質和多樣化轉變。
無論河北唐山宴還是泉州簪花圍,文旅亮點往往具有濃郁的地域特徵。如果把本地旅遊資源比作一條開滿鮮花的小徑,想要吸引客人,就必須針對客人的喜好對小徑認真灑掃,持續精耕細分領域,在打造特色上做足文章。
在推廣特色文旅方面,房山有一手。以青春之名,通過招募,5所高校師生成爲了“房山文旅體驗官”。房山是北京的旅遊大區,不僅有蒲窪、霞雲嶺、十渡等山水景觀,還有周口店、琉璃河、雲居寺“三大文化組團”。
10月19號那天,良鄉大學城的一百多位“房山文旅體驗官”來到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和坡峰嶺景區,開啓了他們的採風之旅。這羣年輕人深入挖掘房山的自然美景和文化韻味,用筆記錄故事,用鏡頭定格瞬間,還製作了一些創意短視頻,從青春的角度展現房山的魅力。他們的作品在網上火了,引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點贊。
“坐擁金山而自知”,房山文旅通過“房山文旅體驗官”活動,讓當地寶貴的特色資源火了一把。確實,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旅遊產品終將被市場淘汰。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不懂得有效宣傳,同樣會錯失良機。
今天,一場音樂會、一次馬拉松、一座博物館,甚至一碗麻辣燙都足以成爲人們奔赴一座城市的理由。關鍵在於,能否給出遊客“說走就走”的理由。
如何請遠方客人留下來?
吸引遠方來客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如何將短期“流量”轉化爲長期“留量”,如何接住遠方來客帶來的“潑天富貴”,也是擺在“網紅”城市面前的現實課題。
今年國慶假期,《黑神話:悟空》“天命人”集合山西隰(xí)縣。面對小西天景區的排隊時長,不少遊客因此產生情緒。10月2日,有網友發佈視頻稱,小西天景區內,不少排隊遊客高喊“差評”。面對質疑,當地公安局負責人迅速到現場進行疏導、發佈《再致小西天廣大天命人的一封信》、實行線上預約進園、隰縣全縣拿出最大的誠意招待遊客……解決“八十一難”後,曾被“差評”的隰縣口碑實現“逆襲”。
從硬件上看,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留客的必要手段。比如,酒店民宿、公共交通能否應對大量瞬時涌入的超量客流?景區道路規劃是否合理?甚至停車場、公共廁所的數量也會直接影響出遊體驗。
從軟件上看,賓至如歸的服務體驗同樣重要。比如,能否迅速查處一些商販的“宰客”行爲?如何通過車輛調度解決景區附近的打車難問題?在旅遊旺季,能否科學延長景區開放時間,提升景區接待能力?口碑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服務的細節,練好內功、補齊短板十分重要。
旅遊的“熱度”源自服務的“力度”。近期,京郊鐵路懷密線成爲北京新的打卡點,總客流量創新高。除了車窗外的美景,車內的人性化硬件設施更是深受好評。從爲方便遊客賞景訂製的大號車窗,到Wi-Fi、充電插座、無障礙衛生間、嬰兒護理臺、小桌板,甚至方便外國遊客的翻譯機,都應有盡有。
這樣的服務真誠、真摯,體現了對遊客的重視,滿足了遊客對高品質旅遊產品的需求,遊客自然會用真金白銀投下“贊成票”。
“客”去如何柳色新?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當假期結束、遊客踏上歸途,我們還要進一步思考,文旅產業除了帶來短期經濟效益外,還能給當地帶來哪些長期效益?如何既考慮外來遊客的需求,又關心本地羣衆的獲得感,將旅遊業發展帶來的公共服務、營商環境、人文關懷等紅利更持久地釋放出來?
旅遊一業興,市場百業旺。事實上,旅遊業與鄉村振興、文化遺產保護、新基建、區域協調發展等宏觀戰略高度相關。把文化旅遊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微觀上能體現以人爲本,中觀上可增強地區發展動力,宏觀上則有利於提升中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軟實力。
2016年,因環保問題,傳承700多年的門頭溝明珠琉璃瓦廠面臨關停。主管部門提出“琉璃重生”計劃,將琉璃燒製技藝與文創產品相結合。牽頭髮改、科信、環保等部門,協調相關企業,對接故宮博物院,用好故宮的平臺和影響力,推動明珠瓦廠改造後的文創園區建設、非遺研學、文旅體驗等落地,成功帶動了整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
旅遊業是具有顯著時代特徵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這些年來,通過發展旅遊讓“工業鏽帶”變身“文化秀帶”、旅遊業帶動鄉村振興等等成功案例不勝枚舉。當中國的文化旅遊業成長爲支柱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底氣會更足。
旅遊一頭連着經濟發展,一頭連着民生福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心、用情、用力服務好“遠方來客”,讓文旅流量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