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變客地 何處是歸途(下)

作者父母1991年舊地重遊。(作者提供)

作者父母1947年在瀋陽北陵舊照。(作者提供)

父母的童年及青年時期都在大陸度過,後雖在臺灣落戶六七十年,但前塵往事,仍深印腦海中,去大陸旅遊參觀,自不免牽引出記憶的鄉愁

文化血統 系出同源

1998年「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簡稱和統會)至北京訪問,父親爲副會長亦同時前往,於9月14日上午,中國國家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在北京釣魚臺賓館接見和統會代表,根據父親當年日記「江(澤民)請餘(父親)表示意見時,餘就歷史文化方面言之,漢、唐爲中國盛世,今日中國,實可媲美漢、唐,此乃中國之榮耀;國人百餘年來奮鬥之目標,不外富、強二字,今已達到矣。下一世紀之任務,則爲『和平統一』。就歷史潮流言,應是樂觀的。如何順應潮流而助動之,於此有三點希望:一爲兩岸『三通』問題,因爲受到人爲的阻礙,迄對兩岸人民的交往,頻生障礙,非兩岸人民之所願。而『三通』中最重要者,乃爲直航(航空)問題,希望大陸方面能主動宣佈十條以上黃金航線供臺商申請,必受臺商臺民歡迎。……其次應大量開放兩岸教授學生交換講學及研究,蓋知識分子對社會之影響力,仍不可忽視,目前雙方對此頗有限制,而大陸方面應以開放的胸襟鼓勵之。其三,近代歷史人物中的孫中山爲兩岸中國人以及廣大華人所共同尊崇之人物,其畢生爲中國和平統一而奮鬥,常有人言以孫中山來統一中國,最無爭議,希能發揚孫中山之理想與精神,以增進中國人之團結與共識。如此,以歷史文化力量來推動中國之和平統一,其功效可大可久。

餘『書生』之見,江亦虛心傾聽之。迨餘言畢,江頗興奮,乃亦表其『書生』本色,大談歷史文化之功效,謂日本、朝鮮、越南深受唐代文化之影響,迄今尚多有保存者;彼謂餘之鄉音未改,頗有『他鄉遇舊』之感,蓋彼原籍揚州,與餘之皖北口音,乃多江北口音相似故也。」

人類的遺傳基因非常神奇,瀋陽的表姊長得和母親很像,瀋陽的表哥和我臺北的大弟長得也很像,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相隔千里的親人,只因有相同的血緣,居然會如此之像,令人不得不歎服造物者的力量。

親情溝通 文化交流

2017年7月,父親96歲,精神體力已明顯不濟,但父親認爲以文會友是至樂之舉,仍興致勃勃參加在南京大學舉辦的「紀念全面抗戰爆發八十週年暨抗日戰爭研究國際大學聯盟籌建大會」,這也是父親最後一次去大陸。從1990年到2017年,前後橫跨28年,總共去了五十次,每次停留在大陸時間,長則幾個月,短的只有幾天,後來爲了方便,乾脆在南京買房長期居住,父母不但常去大陸,甚至把大陸視爲第二個家,可說是「兩岸一家人」的具體見證者

大陸經過文革的衝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淡薄,母親有四個外甥女散佈於瀋陽及北平,於父母去大陸之前,彼此之間形同陌路,很少來往,但自從父母去瀋陽後,由於時常聚首,相處時間久,過去恩情迅見恢復;外甥女之間的親情關係,又回至幼年時代,彼等皆曰:此乃老姨之功也。

父親浸淫於近代史領域多年,當兩岸開展學術交流後,父親幾乎無役不與,多次參加學術研討會,而且常被安排在大會發言,以示尊重。父親每到南京,常被邀至南大民國史研究中心演講,該中心曾給父親「客座」名義,父親對之亦有親切感,將大部分藏書捐贈給南大,於2006年,南大併爲父親舉行贈書儀式。2013年,父親於大陸出版《蔣介石與國共和戰》一書,並在當年9月於北京舉辦新書發表會。

父親由於經常行走於兩岸,收了幾位大陸青年學者爲學生,而父親在臺灣的學生,也藉由父親的關係,認識了許多大陸的學者,彼此切磋,精進學術涵養;父親亦曾協助大陸學者在臺灣出書,促進兩岸的學術交流。

2016年兩岸史學界,曾舉行「兩岸學術交流三十年之回顧討論會」,南京大學的張教授在其論文說道:「蔣老師不僅學問做得好,是兩岸學者們的榜樣,而且道德人品深受學子們的崇敬和喜愛。……蔣老師將其畢生的圖書收藏捐贈南大。他老人家是我們兩岸學界崇高的典範。」正好可做爲父親對兩岸學術交流的詮釋。

家和萬事興

國共內戰將父母帶到臺灣,就國家認同而言,父母爲中華民國國民。中共自建立政權以後,即認中華民國已亡;臺獨亦否認中華民國,稱爲「外來政權」,父母被列爲「外省族羣」,視爲「傾中」而「不愛臺」,中共改革開放後,至大陸探親,則被稱爲「臺胞」;但不管外省族羣或臺胞俱爲炎黃子孫,有共同的歷史、文化、血緣及語言,很容易在此基礎上推動交流與融合,在融合過程中促進彼此之間的理解,以建立「兩岸一家人」的共識。

目前兩岸關係在走回頭路,國民黨已決定不參加海峽論壇,但即令如此,臺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度仍持續升高,所以兩岸交流合作是必要的,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文化交流可拉近兩岸認知距離,溝通兩岸子孫民族感情,則兩岸自能融合發展,統一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