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廠裁員的刀,落到14萬人頭上

智東西作者 李水青編輯 心緣

秋風掃起落葉,全球科技圈也掀起了一陣裁員潮。

前腳芯片巨頭英特爾宣佈在全球裁員15000人,佔公司總人數達15%;後腳通訊大廠思科、諾基亞紛紛傳出裁員2000人、8000人;就在最近,國內的AI領域頭部玩家海康威視、商湯科技也傳出裁員數千人的消息……一波波減員消息驚擾剛有回暖跡象的科技產業。

根據獨立裁員追蹤機構Layoffs.fyi數據,截至11月4日,今年全球約490家科技公司公佈了裁員情況,累計裁員達143142人,覆蓋了互聯網、電子通信、半導體、AI等多個領域。

今年不是科技公司裁員最多的一年,卻是一些科技巨頭裁員最猛的一年。

根據Layoffs.fyi對近三年科技公司裁員情況的統計,英特爾今年8月的裁員人數位居近三年來所有科技公司裁員數第一;而緊跟其後的是特斯拉在今年4月裁員14000人,位居第二。

▲Layoffs.fyi統計數據(數據主要來源爲《紐約時報》、路透社、彭博社等媒體公開報道,非官網數據)

相比於往年互聯網大廠是裁員的主體,今年的裁員潮出現了一些新趨勢。

首先,電子通信、半導體成爲裁員的重災區領域,熱門的AI領域也有多家頭部企業裁員。同時,經濟下行和業績壓力不再是裁員的最主要原因,許多科技公司的裁員源於企業轉型、AI技術迭代等新需求。

裁員情況是判斷一個行業發展的重要風向標之一。科技產業這波裁員潮的真實情況如何?又反映了科技行業什麼樣的發展趨勢?後續又會有什麼樣的走勢?這與每一個科技行業從業者息息相關,本文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思科裁員影響上萬人,AI PC沒帶飛電腦巨頭

通信巨頭是這波裁員潮的“主角”。今年7-10月,諾基亞、韓國電信和思科三家通信巨頭都曝出了裁員。

今年10月,昔日機皇諾基亞被路透社曝出裁員達2000人,涉及大中華區20%的員工;韓國電信則宣佈裁員6000人,指向了整個公司的大規模重組。

思科的裁員更是影響了上萬人。其10月曝出在美國舊金山灣區裁員842人,而就在不久前的8月,其宣佈在全球裁員7%,約達到5000名員工;今年4月,思科已經宣佈裁員5%,影響4000多個崗位。

在消費電子領域,預期被AI PC帶飛的電腦巨頭戴爾曝出了大裁員。

戴爾在8月被彭博社曝出裁員達到12500人,約佔戴爾全球12萬員工總數的10%左右。而外媒CRN報道稱其去年就裁了1.3萬人。今年AI PC和AI服務器的需求增長尚未帶飛戴爾,其在5月底公佈低迷財報表現後股價跌近18%。

韓國三星電子近期也傳出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多家媒體在10月報道,三星已指示其全球子公司將銷售和營銷人員裁減約15%,行政人員裁減比例高達30%,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等不少工廠將受到影響。最近,三星又傳出四輪大規模“自願退休”計劃,特別是針對持續虧損的晶圓代工製造團隊、8英寸代工製造和技術團隊將裁員30%以上。

此外,蘋果也在8月被曝出裁去了在線服務部門的百名員工。雖然這一數據較小,但與蘋果多年來鮮少裁員的風格有所差異。隨着蘋果部分業務增長乏力,蘋果是否會將裁員作爲常規手段?引起產業聯想。

二、芯片巨頭裁員1.5萬人,預備節流過冬

今年8月,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的裁員消息引起了產業的巨震。其宣佈到2025年削減成本100億美元,其中包括裁員約15000人,佔員工總數的15%。

英特爾正在做“過冬”的準備。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稱公司“尚未從AI等強大趨勢中充分受益”,“收入也沒像預期那樣增長”。爲此公司提出了降低運營費用、減少資本支出、降低銷售成本、維持核心投資以執行戰略等多項舉措。

雖然芯片巨頭英偉達因AI熱潮賺得盆滿鉢滿,但“節流過冬”卻是當下更多半導體企業的寫照。比如,德國芯片製造商英飛凌也在8月宣佈在全球裁員1400人,作爲成本節約計劃的一項舉措。

三、Meta字節微軟小幅調整,IBM動作頻頻

相比於往年的大刀闊斧,近期互聯網大廠的裁員動作都比較“溫柔”。

燒了大量錢做AI和元宇宙的Meta,今年10月向媒體確認了多部門裁員。雖然數目不明,但裁員波及了Reality Labs、Instagram和WhatsApp多個部門。

字節跳動也在10月傳出裁員約700人,裁員主要聚焦在馬來西亞地區。此前6月,字節跳動在收購了印尼一家電商公司並整合入TikTok後,在印尼子公司裁員450人。

微軟在今年7月也被曝出進行了新一輪裁員,影響了多個團隊和多個地區的產品和項目管理崗,但具體數目不明。此前其在6月傳出來Azure雲部門裁員至少1500人,運營商團隊成重災區。

谷歌的雲部門在今年6月傳出了裁員消息,根據《商業內幕》雜誌,多個雲計算團隊工作員工被告知工作崗位被砍掉,對“Go to Market”(GTM)團隊影響最大,此外專注於諮詢、合作伙伴工程和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團隊都受到了裁員的影響,不過裁員數目不明。

產業互聯網這邊的動作相對更激烈一些。

比如IBM今年9月傳出在IBM Cloud裁員數千人,主要是年齡在50歲至55歲之間的員工;此前8月IBM中國曾傳出裁去1000餘名研發人員;美國SaaS龍頭Salesforce也在7月裁員約300人,金融軟件公司Intuit、流程自動化公司UiPath也都傳出了裁員消息。

可以看到,整個互聯網行業依然精簡運營,裁員是削減開支的重要舉措之一。

四、AI行業階段性調整,頭部企業也在裁員

AI上市公司商湯科技在10月底傳出裁員動向。據媒體報道,商湯重點保留了日日新大模型和大裝置相關的兩個業務,剩下的業務線,包括安防、自動駕駛、醫療等都開始調整,但數目不明。

無獨有偶,AI視覺領域的龍頭企業海康威視也在10月傳出裁員千人的消息。據傳,該公司原有的32個區域研發部門或將收縮至12個,下一輪調整可能涉及海康威視區域業務中心的其他部分。

大模型公司也處於裁員旋風的中心地帶。今年7月,知名AI創企Cohere在籌集到5億美元資金的第二天宣佈裁員5%。一邊裁員,一邊公司還在繼續加速招聘,大有換血意味。

AI行業正在加速迭代和變革,AI領域企業的裁員體現了一種階段性調整趨勢。

五、科技公司裁員呈“L型”曲線,企業裁員主要有三大原因

從宏觀經濟形勢來看,經濟下行對科技產業的衝擊仍在,裁員仍是科技公司精簡運營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據Layoffs.fyi數據,2022年大約1064家科技公司進行了裁員,裁員總數達到165269人;2023年大約1193家科技公司進行了裁員,裁員總數達到264220人;2024年(截至10月29日),全球約479家科技公司公佈了裁員情況,累計裁員達141467人。

可以看到,時間線拉長時,全球科技公司整體裁員規模呈“L型”變化趨勢,短期內應該不會大幅上漲。裁員規模已經明顯下降,但是仍有一定規模,未完全回暖。

2022年、2023年,很多科技公司因疫情期間大幅增員,在疫情後自然需要大幅減員。2024年科技公司裁員的動機變得更加多樣化,主要有以下三大類別:

1、需求不足、業績承壓,企業降低運營成本

比如芯片巨頭英特爾的裁員就受其增長乏力影響。根據財報,英特爾2024財年第二季度營收爲128億美元,同比下降1%;淨虧損爲16億美元。因此,英特爾才需要通過裁員等措施降低運營成本。

英飛凌裁員背後,也是其面臨產品需求疲軟的困境。在剛結束第三季度,英飛凌雖然仍獲得4.03億歐元利潤,但這個數字不到一年前的一半。

同樣,通訊巨頭思科也陷入了持續下滑的泥潭,隨着雲計算髮展,思科公司的交換機、路由器等核心網絡業務一直在走下坡路。通過裁員,思科希望“能夠投資於關鍵的增長機會,且提高業務效率。”

2、競爭環境變化,企業戰略轉型,聚焦核心部門或要素

不少科技公司裁撤部分部門人員,以將節省的成本用以加大AI領域投入。

比如電腦巨頭戴爾本次主要是對銷售和營銷團隊進行重組,與此同時其計劃設立一個專注於AI產品和服務的新部門。戴爾面臨AI服務器比重加大、投入成本上漲以及競爭環境加劇等問題,決定了此刻其必須要集中力量在AI上。

Meta的裁員邏輯也類似。Meta剛剛在最新財報電話中透露,Llama 4模型正在一個由10萬片H100 GPU組成的集羣上進行訓練,這意味着其在AI領域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而對涉及元宇宙的Reality Labs等部門削減人員,無疑是將戰略重心從元宇宙向AI轉移的標誌。

一些AI公司裁員背後,也是企業發展戰略的轉變。

比如商湯科技CEO徐立在十週年全員信中提到,公司已從傳統AI1.0邁向了生成式大模型A1 2.0時代,前者主要成本在於研發人員的投入,後者成本主要在於算力資源的投入。這或許暗示了公司裁員的原因,那就是用算力換人力。

3、AI等技術迭代,推動機器換人

AI特別是生成式AI技術的崛起,正在改變科技行業,很多從事基礎性工作的崗位成爲AI替代的重災區。

比如,IBM今年以來裁員不斷,不僅裁員,還在今年下半年暫停了招聘。按照其官方的規劃,IBM計劃“用AI取代近8000個工作崗位”。

類似地,在字節跳動傳出在馬來西亞裁員700餘人背後,媒體報道這些人大多爲內容審覈崗位。字節跳動計劃推動內容審覈向AI審覈轉型。

除了上述原因,科技公司裁員可能還涉及其他多種原因。比如有斯坦福社會學教授提出,一些公司裁員可能存在“羊羣效應”,在經濟不景氣時,模仿其他公司的裁員行爲。此外,科技公司裁員也可能是多種動機疊加下的行爲。

結語:科技行業裁員是一個風向標,冷靜看待AI風口

科技大廠的裁員是一場產業鏈上下游的連鎖反應。相比於前兩年科技公司裁員更集中在互聯網消費領域,近期的科技行業裁員潮體現了通信、半導體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與下游需求不足、需求點轉變有重要關係。

雖然飛速發展的大模型及生成式AI技術爲科技行業帶來了新機遇,但當下正值調整期,大多數科技公司仍然採取精簡運營的模式。這一趨勢對更多企業、投資者及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冷靜看待AI風口,既要做好迎接春天的準備,又不能忽略過冬的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