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用40年將研華推向工業電腦龍頭! 一探劉克振的經營之道與成長心態

科技真正的價值, 在於科學與市場的交流與對流。圖取自科學人,影像來源:大江生醫 陳鬱婷、翁聖涵

林詠翔(以下稱 Vincent):這兩年人工智慧(AI)急速發展,對於工業電腦有哪些影響?

劉克振(以下稱劉):新工具的發明,對於使用工具或是需要工具的人,以及上下游相關產業的人,感受都是最直接的。智慧移動裝置,例如倉儲機器人,依照工程師給定的指令執行任務,背後的邏輯不外乎是把需要的結果提供給需要的人,說得更精簡一點,就是把結果提供給「對」的人。生成式AI突破市場的關鍵,是把「程式語言」用「自然語言」包裝,把所謂的「計算」與「溝通」,用直覺的介面重新詮釋,如此一來,「對」的人變多、變廣,「需要」對的結果的人也跟着豐富、多元了起來。

工業電腦必須整合軟硬體,生成式AI使得AI與物聯網(IoT)的結合更多樣化,整合兩者的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讓資料變得更有價值,同時也使得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需求量大幅提升,進而推升工業電腦的供給,是工業電腦發展上很重要的推手。

Vincent:研華是工業電腦市佔率世界第一的指標公司,現在更結合AIoT轉型成AIoT加邊緣運算的全方位解決方案供應商。要成爲世界級的公司,有沒有什麼秘訣?

劉:我認爲關鍵在於「願景」的設計,建立願景之後,再去設計如何佈局、協作,共同堆砌出實現願景的道路。研華的文化是每五年會重新審視這個五年願景,總結這五年的市場變化,並對未來進行評估、對願景重新描述,凝聚新的共識。

從2010年到現在,研華以「智能地球的推手」爲願景,致力於全球的智能發展。研華的辦公大樓四處都會見到「Enabling an Intelligent Planet」的標語,就是要提醒同仁,「成爲智能地球的推手」就是我們的任務宗旨。

Vincent:你認爲科學與科技有什麼不同?

劉:在學術界,感受不到商場上的節奏感。科技產業常常沒有時間回頭去問:我們現在做的產品,使用到哪些科學?這些科學的本質是什麼?科技人在職場,大概會從三個管道學習科學:市場、客戶、員工。展開來說就是科技人根據各自的科學背景,會預先對市場的未來有一個基本的判斷,當某個機會慢慢浮現,可能是發現市場的需求,或是客戶提供的資訊,我們會覈對是否符合公司對這個機會制定的幾個指標,這些指標當然就包含科學概念的理解、產品需求的趨勢,或是公司核心價值等各方面的綜合評比,如果符合公司的願景藍圖,就會找時機進入市場。所以科技真正的價值,在於科學與市場的交流與對流。市場不斷餵養科技公司,科技公司配合大環境給我們的資訊,在創造科技產品的同時,也觀察市場趨勢,再配合市場反饋,調整願景和共識。

Vincent:你是業界少數同時精通科學與管理學的前輩,你是怎麼學習又掌握這麼大量的知識?

劉:事實上,科技與經營的關係並不是分隔的兩種體系。我從交通大學電信工程學系畢業之後踏入職場,自然而然接觸到銷售,這期間我並沒有把我需要的知識區別成這個是管理學、那個是科學,只是不斷透過「訊息」的來源告訴我,要解決眼前的問題,就需要學習我不知道的事情,或許是更新科技知識,或是管理的藝術,也可能是其他的東西。

閱讀書籍,是我創新的根源,我每個月都會去誠品書店兩次,去之前並沒有預設要看什麼書,但是我心裡會帶着一些問題,抱着疑問去找答案,讀到好書我會做筆記、買回來發送給朋友或是員工。若是有展覽,我也會安排時間參觀,展覽是知識沉澱過後的精華,對於知識的汲取特別有效率。這個習慣,也分享給大家。(袁珮閎 整理)

延伸閱讀

(本文出自2024.05.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