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類固醇「吃短期」也有副作用 敗血症、心衰竭風險增2倍
▲長期使用類固醇會產生月亮臉、水牛肩等嚴重副作用。(圖/國衛院提供)
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長期服用可能產生月亮臉、水牛肩等嚴重副作用,但短期服用真的就沒有風險嗎?國衛院與長庚醫院、成功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合作研究發現,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第一個月會增加消化道出血、敗血症與心臟衰竭的風險達1.8倍至2.4倍,研究成果已於9月發表於國際內科醫學權威期刊「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國衛院羣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蔡慧如研究員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溼科姚宗傑醫師團隊合作,利用病例自我對照研究法(self-controlled case-series method),探討有關臺灣民衆在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與產生嚴重併發症之間的關聯性。
蔡慧如說,此次研究是利用衛福部資料科學加值中心的巨量資料進行分析,探討2013年至2015年間,262萬3327位介於20歲至64歲、曾使用一次短期口服類固醇的民衆,其在用藥後1個月以及2到3個月(31天至90天)期間,是否會發生消化道出血、敗血症或心臟衰竭的情形。
分析結果顯示,約25%民衆曾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女性患者佔比55.3%較多。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的中位數爲3天,常見病因主要有急性呼吸道感染或皮膚相關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鼻竇炎、扁桃腺炎、鼻咽炎、咽炎、喉炎、溼疹、蕁麻疹以及搔癢症等。常見相關專科別前五名依序爲皮膚科、耳鼻喉科、家醫科、內科以及小兒科。
▲口服類固醇「吃短期」也有副作用,首月心臟衰竭風險增2.4倍最高。(圖/國衛院提供)
根據2017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指出,患者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天數小於30天)時,會增加發生敗血症、靜脈血栓栓塞和骨折的可能風險。
姚宗傑表示,這次在臺灣進行的研究也顯示,患者在使用口服類固醇後第一個月內,其發生消化道出血的機率將高出1.8倍、敗血症高出2倍、心臟衰竭高出2.4倍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沒有任何慢性疾病史的患者,短期使用14天以下的口服類固醇,也會出現同樣的疾病風險。
姚宗傑與蔡慧如共同提醒,有鑑於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仍存在一定的疾病風險,建議臨牀醫師開立短期口服類固醇時,仍需謹慎評估使用類固醇的必要性與潛在風險;如需開立短期口服類固醇時,也請留意患者在用藥後一個月內是否出現上述情形。同時,民衆如果目前正在服用口服類固醇,切勿自行停藥,如有疑慮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以確保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