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難抓AI的救命稻草

“掉隊的快手,正在努力奔向AI的接力棒。”這是最近跟業內交流後的一個共識。

今年來,快手明顯加快了在AI方面的對外表達。最爲典型的是今年的首次財報會上,快手董事長兼CEO程一笑在簡單介紹完財務數據後就直接談起可靈AI,而當晚幾乎所有分析師的提問也都圍繞着可靈AI進行,涉及快手AI的戰略、AI商業化以及未來規劃等問題。但資本市場反應平平,從財報發佈當日至4月14日,快手股價一路下跌了11.4%。

於快手來說,廣告業務穩健增長但天花板明顯,電商模式跑通但增速放緩,並且用戶增長也遇到瓶頸,急需新的故事加持;於短視頻行業來看,快手正遭遇抖音和視頻號的雙重擠壓,後兩者背靠大樹,在商業化、資源以及技術上優勢明顯;於整個科技大盤來看,在年初DeepSeek的刺激下,阿里、騰訊等大廠的AI棋局,已經演變成了技術、產品、應用、營銷以及生態的全方位發展,快手可靈AI的自留地能否突圍,真正找到AI時代屬於自己的座次,仍然是個未知數。

1、基本盤放緩,快手需要新故事

快手的營收結構,主要包括線上營銷服務、直播以及其它服務這三大塊,其中線上營銷服務在總收入中佔據着近六成的比例。

財報顯示,快手2024年線上營銷服務收入達到724億元,同比增長20.1%,這個增速和騰訊相當,但是低於美團、B站以及拼多多,同時也不及2024年互聯網廣告同比增長24.0%的大盤。直播方面,快手2024年的收入同比下降5.1%至371億元。其它服務主要包括電商業務,2024年同比增長23.4%至174億元。

雖然電商在收入上增速最高,但是GMV的表現欠佳。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至2024年,快手電商的GMV分別爲6800億元、9012億元、1.18萬億元和1.39萬億元,對應增速分別爲78%、32%、31%和17.32%,增幅呈逐漸放緩趨勢。摩根大通也指出,快手直播電商增速可能結構性放緩,預計2025年GMV增速降至11%。

在用戶增長方面,快手似乎也遇到瓶頸期。財報顯示,2024年Q4快手的DAU和MAU分別爲4.01億、7.36億,同比增長4.8%、5.0%,但是DAU卻出現了環比下滑1.7%。

CNNIC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4億人,佔網民總數的93.8%,增長率較2023年同期下降了1.3%,是唯一出現負增長的互聯網應用。從快手此次數據以及整個大盤來看,短視頻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爆發式增長後,市場規模增速放緩已成大概率事件,開始走入下半場的存量競爭。

而在存量競爭的市場,快手如今正面臨抖音和視頻號的雙重擠壓,並且後兩者都在加速商業化。比如廣告方面,抖音廣告收入絕對優勢,視頻號依託微信生態(朋友圈廣告聯動)潛力大,廣告加載率不足3%,相比抖快還有更多空間;電商方面,抖音電商GMV以3.43萬億處於領先,視頻號則借微信支付和私域潛力(如小程序復購、微信小店等)快速追趕,全力發展視頻號直播電商。

面對這種情況,也就不難理解,爲何快手在此次財報發佈後,大談特談自身AI方面的進展以及對全業務的賦能。這也說明短視頻行業競爭的焦點,也已經從早期的流量爭奪轉向生態能力、技術壁壘和商業化效率等全維度比拼。

2、視頻大模型的攻守道

今年初,隨着DeepSeek橫空出世所帶來的又一輪全球科技熱潮,國內大廠們堅定並加速發展AI,迎來了一波戴維斯雙擊。

這對快手來說同樣也不例外,在最新財報電話會上,各大分析師基本上把所有的問題,都聚焦在快手AI的表現以及未來設想上。而快手也迴應稱,正積極構建技術、場景、商業的正循環體系,重點圍繞內容理解應用、推薦大模型、視頻生成大模型三大方向持續發力,不斷尋求技術突破。

比如在內容生態與商業生態的應用方面。藉助AI大模型,快手算法可以精準理解短視頻、直播及評論等生態內容,並深度把握用戶興趣。通過爲內容精準打標,並將這些標籤運用到推薦、搜索、廣告等場景,不僅快手的用戶時長和活躍度有效提升,快手線上營銷服務的推薦轉化效果也持續優化。

而在視頻生成大模型領域,快手旗下的可靈AI已經成爲全球AI內容創作者和藝術家們的主流視頻創作工具。去年三季度末可靈AI推出1.6版本,在語義遵循、畫面美感及動態質量上均有顯著提升,尤其在“圖生視頻”場景下,內部評測顯示其綜合效果較1.5版本提升近200%。

與此同時,可靈AI也打造了“C端訂閱+B端API服務+定製化場景解決方案”的多元變現模式,爲國內和海外的用戶提供了相應的專屬功能服務。自去年四季度開始商業化變現嘗試開始,可靈AI月度營收規模環比快速增長,截至今年2月累計營業收入已超1億元。

程一笑稱,對於快手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依託AI對現有業務進行升級,迅速形成研發投入和收益的正循環,這樣才能讓快手AI真正具有穿越市場週期的能力。同時,通過良性機制護航大模型團隊在技術創新上的不斷突破,保持大模型技術的領先優勢。而長期來看,我們希望通過可靈AI的賦能,在改造、升級現有業務的同時,創造“AI視頻生成內容”的新賽道,進一步升級快手作爲短視頻生產和消費社區平臺的領先地位。

3、快手AI的三大挑戰

藉助AI重新構建商業化體系,帶動業績增長並贏得資本市場對其的關注,這是快手全面押注AI的重要原因,但也面臨“兩難”的問題。

其一、快手在技術儲備和投入上還比較弱,尚沒有建立足夠的競爭力。

財報顯示,快手2024年研發投入爲122億元,較去年同比下降1.1%。這樣的投入規模,較騰訊、字節相差較大。比如2024年,騰訊研發投入爲707億元,字節跳動AI方面的資本開支達到了800億元。

在未來投入上,快手沒有給出明確的數據,僅稱今年AI相關的資本支出較2024年會持續增長,用於算力採購、增加可靈的推算能力等。阿里和騰訊則明確聚焦在AI領域,兩者2025年的資本開支均有望超千億元。據浙商證券研報,2025年字節跳動資本開支有望達到1600億元,旨在打造自主可控的大規模數據中心集羣,其中約900億元將用於AI算力的採購,700億元用於IDC基建以及網絡設備如光模塊、交換機。

與此同時,全球科技企業在視頻大模型領域展開激烈角逐,可靈AI的競爭力能否殺出重圍也是未知。比如國外有OpenAI的Sora、谷歌的Veo2以及Stability AI、Luma、Runway、Haiper等,國內有字節跳動的即夢AI、通義的萬相、MiniMax的海螺AI、智譜的清影以及生數科技的Vidu等,每個產品都有獨特的優勢,並且都在加速商用和進行營銷推廣。

目前來看,DeepSeek、阿里與字節暫時處於行業前三的位置,快手可靈雖然在視頻生成領域有一定的差異化優勢,但市場容量的確有限,包括騰訊元寶等都是非常強勁的競爭對手。

其二、商業化的壓力,短期內難以看到AI對收入的拉動,還可能遭遇雙殺。

2023年Q1,快手宣佈首次實現上市以來集團層面整體盈利,讓外界看到其總算邁過了第一道坎。但隨着傳統業務收入以及用戶規模的放緩,快手也急需新故事,所以發力本地生活、招聘、短劇等其它新業務,開始做更多的流量變現,但這些都還處於探索中,如今搭上AI這條大船也成爲必然選擇。

但押注AI也並非易事,一方面是快手剛盈利不久,而AI研發成本高,錢還沒捂熱就又投出去了,會讓公司盈利承壓;另一方面,作爲核心AI產品的可靈,對於公司整體業績的拉動可說是微乎其微,可靈1億元的收入相比年營收規模顯然不夠看。

隨着大模型多模態能力的提升,文本到視頻的生成也在迅速發展。而AI視頻產品要實現商業化,既需要持續提升應用範圍,比如從短視頻向長視頻滲透,從部分環節向全流程滲透等,同時也需要提質增效、降低成本,實現對外生態的破圈,而不僅僅是在體系內循環。當然,未來不排除會再出現一個視頻版的DeepSeek,顛覆整個格局。

資本市場上,可靈發佈至今年3月26日,快手股價僅上漲3.3%。而這期間,還受益於DeepSeek與人形機器人雙主線所催生的“科技牛”,帶動今年中國科技股的“信心重估”。截至4月14日港股收盤,快手報收50.2港元/股,又跌回到半年前的水平。

對快手來說,AI是大廠的標配,也是讓自己不掉隊的體現,但要真正做好卻需要做大的投入,如果最終沒有足夠的產出,那麼AI投入反而會拖累業績,資本市場也會失去耐心,造成雙殺的局面。

其三、用戶習慣的限制,AI的大規模使用會破壞快手原有的社區調性。

和衆多互聯網社區相比,快手的競爭力建立在“真實、信任、強關係”這種老鐵的社區氛圍上,是一種人情社會的線上化。這正如程一笑所說的“快手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個普通人展現自我、分享生活的社區”,以展現真實、多樣的生活。

但如果AI的大量使用,可能會消解這種“真實”的社區根基,比如AI可能會製造一些反映農村生活視頻的“僞草根”,破壞用戶對“真實記錄”的信任,而且AI生成的內容,也難以建立真實人格,導致這種“半熟人關係鏈”的稀釋。另外,AI雖然可以提升內容產出的效率,但是這種批量生產的套路化內容(如重複的土味劇情),也會沖淡快手獨特的“粗糲感”,產生同質化。

對當下的快手來說,傳統業務仍然能夠讓其保持一段時間的增長,還未到最危急的時刻,但也需要突破自身瓶頸,去獲取新的增長動力。憑藉可靈AI,快手獲得了視頻大模型的先發優勢,而這種優勢,也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被同行趕上甚至超越,要真正抓住AI的機遇,快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