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犁頭店街 一定要吃麻芛
當來自紐西蘭的兩兄弟榮與馬克,不斷在訪談中描述在南屯的藝術地景時,主持人張瑞昌也回憶起兒時的故鄉,「當時放眼望去全部是一片稻田。」
提起南屯令人驚豔之處,榮與馬克想起金碧輝煌的KTV建築,像是金錢豹或三溫暖等。張瑞昌則說,南屯文心路曾經有一個全世界最特別的星巴克咖啡廳,「這是道地臺中人的設計,由有50年曆史的傢俱製造商永進木器廠警衛室變身而來。」
張瑞昌補充道,這棟獨特設計的星巴克「充分證明南屯對外來事物保持着新鮮觀點,才能長出如此獨特的地理景觀。」
回溯清朝、雍正年間,南屯區當時被人稱爲是「犁頭店」,因爲早期在拓荒時代,許多務農或是拓荒者習慣聚集於此購買農具,或到打鐵店買鑄造犁頭。1957年,臺中農家研發了黃麻新品種「麻芛」,成了「犁頭店」的常民飲食。
座落在臺中南屯的「麻芛文化館」,便以「麻芛」爲「犁頭店街」地方特色,推廣及研究麻芛文化。南屯土生土長的文史工作者林惠敏說,「無論是犁頭或是麻芛文化,都見證了南屯的開墾文化。」
研究麻芛文化有近10年曆史的林惠敏指出,外公曾種植大量黃麻,每到收成季節,外公負責採收,她則和其它小朋友負責將麻芛纖維拉出,再剖莖成爲上廁所的衛生用品(當時沒有衛生紙),外婆則傳襲着傳統的麻芛湯吃法,將其煮成湯分給大家食用。
麻芛文化館內佈置了1950、60年代南屯老街及三合院場景,重現祖父輩的農業生活形態,也跟在地國中、國小合作,讓學生以常態教學方式,來到館內認識麻芛文化。「將麻芛文化傳承給下一代,是我們這輩的職責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