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夷人從膠東半島起航!不能不知的青島與東方海上絲綢之路

千年琅琊一座連接兩條海上絲路的大港,其盛名遍傳域內外。(圖/金津提供)

在浩瀚無垠大海上,最晚於西元前2世紀以前,我國東南沿海先民已開闢出一東一南兩條海上絲綢之路:一條是從琅琊向東北航行,連接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一條是由東南沿海下南洋,入印度洋,到斯里蘭卡,經阿拉伯海繼續航行,抵達西亞以及北非的南方海上絲綢之路。在一東一南兩條海上絲綢之路中,青島諸港與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關係最密切。

四千多年前,一艘艘萊夷人駕馭的舟船從膠東半島起航,駛入茫茫大海,不斷探尋東去的航路。浩瀚的古渤海是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域,考古發現,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三里河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膠州灣北岸的三里河先民已經駕駛舟筏闖蕩大海了。許多研究者認爲,最晚在龍山文化時期,從少海(膠州灣古稱)至遼東半島、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列島的航線可能已形成了。這時期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還處於朦朧狀態中。

琅琊港位於南北海路之中,南有句章(寧波)港、會稽(紹興)港,北有轉附(芝罘)港、碣石(秦皇島)港。千年琅琊一座連接兩條海上絲路的大港。春秋戰國以來,琅琊與少海(膠州灣)先後稱譽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和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琅琊的盛名與齊景公、越王勾踐、秦始皇與漢武帝等帝王臨幸及其相關航海活動密切相關。這四起與帝王相關的航海活動規模皆很大,浩浩蕩蕩的船隊在琅琊港停泊和起航,需要條件優越的港區。當時的琅琊港區包括今琅琊臺東北的龍灣和琅琊臺以西的琅琊灣,是水面遼闊的深水港,可停泊樓船巨舶。除此外,作爲魯縞齊紈(絲織品)的主要外銷港和連接東方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港,其盛名遍傳域內外。民國學者顧實在《穆天子傳西行講疏》書中說:「先總理孫公(孫中山)告餘曰:「中國山東濱海之名勝,有曰琅琊者,而南洋羣島有地曰琅琊(Langa),波斯灣有地亦曰琅琊(Linga),此即東西海道交通之殘跡,故三地同名也。」琅琊港在先秦及秦漢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板橋鎮自北宋起即發展成北方大港口,與海外等國貿易密切。(圖/金津提供)

春秋戰國時膠州灣已有「少海」「幼海」之名。西漢時期,琅琊大地震,琅琊港遭毀滅性破壞。此後琅琊以東的大珠山港逐漸繁榮起來。因往來東方海上絲路的商船多,大珠山港還專設修船場以服務。唐朝初年在少海北岸設立密州板橋鎮。此後板橋鎮逐漸步入港口貿易發展期,進出板橋鎮港的商船逐漸多了起來。齊地的仙紋綾、鏡花綾等絲織品從這裡出口,頗受新羅、日本及南洋各國歡迎。北宋初年,板橋鎮已發展成北方大港口,與高麗、日本等國海上貿易活躍,還建起了接待高麗等國客商的高麗亭館。北宋中期,從板橋鎮直航朝鮮半島的海路已開通,板橋鎮港貿易量已遠遠超過明州(寧波)、杭州等南方大港。少海海面上,常有從大食國、印度洋沿岸諸國經南方海上絲路輾轉來貿易的蕃舶。從板橋鎮出口的貨物有雜色帛、綾絹等絲織品、瓷器、藥材、書籍等;進口的有香藥、犀角、象牙、珊瑚、蘇木等。《續資治通鑑長編》載:「自來廣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販到香藥諸雜稅物,乃至京東、河北、河東等路商客般運見錢、絲、綿、綾、絹,往來交易,買賣極爲繁盛。」此後的板橋鎮海面上,中外船舶進進出出,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