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金融如何爬坡過坎?大數據賦能風險定價,“產業+金融”撬動商業化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在當前海洋產業發展趨勢背景下,我們需要怎樣的藍色金融?10月29日,在2024海洋經濟協同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學術會議上,參會的海洋研究學者、金融機構代表、涉海企業代表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2024海洋經濟協同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學術會議(下文簡稱“會議”)由廣州市科技創新協會主辦、21世紀經濟報道旗下現代海洋城市發展研究院參與協辦,其中,藍色金融如何發展備受與會專家關注。

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是,在2018年全球首支“貼標”藍色債券上市發行後,6年來全球範圍內的藍色金融產品仍相對短缺,且模式較爲單一。而同期,藍色經濟每年爲全球經濟貢獻超過1.5萬億美元。其中,2024年上半年中國海洋生產總值就達到4.9萬億元,同比增長5.6%。

涉海金融產品風險定價難是影響藍色金融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對此,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劉煥彬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隨着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大模型等技術可以更好地幫助金融機構開展大數據分析及投資風險預測,爲藍色金融發展提供新的技術路徑。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注意到,多位金融機構代表也呼籲加強對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領域新興技術、新興產業的關注,加快在海洋產業與金融機構之間建立一個高效便捷、信息對等的聯動機制。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2030年全球海洋產業經濟價值將超過3萬億美元。藍色經濟浪潮加速翻涌,弄潮兒們正在產業前沿尋找新的機遇。

(2024海洋經濟協同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學術會議“藍色金融‘潮水’——海洋產業投融資新趨勢”主題圓桌對話現場,主辦方供圖)

探索大數據應用破解風險定價問題

“藍色金融有三個特點,一是面向海洋經濟或海洋產業;二是強調可持續發展;三是要求金融體系轉型,轉變傳統的陸地金融服務模式。”廣東金融學院金融與投資學院副教授鄭榮年表示,當前傳統金融體系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海洋經濟的發展。

“我們在前期調研中也發現,目前金融機構對藍色金融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及對陸地金融的重視程度。以廣東爲例,目前廣東省內藍色金融服務還分散在金融機構的不同部門,比如海洋牧場可能分在三農服務部門,海洋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可能分在科技金融部門,還有一些金融機構可能把藍色金融合並在綠色金融板塊。”鄭榮年說。

影響金融機構轉型意願的原因有很多,風險是其中一個考量因素。

“風險評估對投資人來說非常重要。項目投資的風險控制主要分爲兩個階段,投前的風險控制和投後的風險管理。投前的風險控制如何推進,就基於風險評估。”廣州海融基金管理公司合規風控負責人廖穗寧表示。

然而,受自然環境影響,海洋經濟產業具有天然的高風險屬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並不契合金融偏好,而且目前藍色金融還缺乏針對性的細化標準和配套標準,投資機構對海洋經濟的認知也遠不如陸地經濟清晰,這也進一步增加了藍色金融實踐難度。

對此,多位與會代表提出,大數據和AI算法應用或能破解藍色金融風險定價難問題。

“風險評估要求投資者把項目底層數據摸清楚,再根據採集到的數據做後續經營場景的風險模擬預測。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在評估方法上做多樣化探索,比如利用AI大數據算法,開發不同的評估模型,分析後續項目可能遭遇的風險。”廖穗寧表示。

但受限於海洋生態環境的特殊性,海洋數據採集也存在諸多難點。“缺少數據可以說是目前海洋信息化發展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也是接下來影響藍色金融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未來,如果能夠更好地支持企業或金融機構獲取海洋前端感知數據,以及一些由海洋部門管理的、可以脫敏的海洋數據,將對推動藍色金融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談及海洋數據應用問題,廣州市賦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樑華表示。

在此基礎上,樑華建議,可以依託採集來的海洋數據建立綜合性海洋大數據平臺,再結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推動數據應用賦能產業生產。廖穗寧也建議,可針對海洋新興產業,嘗試建立系統性的產業投資風險評估框架,爲後續藍色投融資提供參考。

建立“產業+金融”聯動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如何破解藍色金融發展瓶頸的同時,多位金融機構代表也透露了對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領域新興技術、新興產業的投資興趣。

“我們想尋找海洋產業裡較爲高頻穩定的領域,特別是能與現有成熟產業緊密結合的技術,例如水陸兩棲無人機,這樣的項目比較穩,能夠儘快實現商業化。”世紀資本聯合創始人孫捷表示。

“另外,能夠通過高科技、新模式顛覆或超越傳統業務邏輯,實現降本增效,創造出更多經濟價值的項目,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例如,能夠通過新技術實現降本增效的傳統養殖業,以及未來有望在能源開採等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的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這樣看,海洋經濟的發展空間還非常大。”孫捷表示。

近十年來,藍色金融從出現到迅速發展,已經成爲現今世界經濟的重要元素,支撐着海洋科技研發和產業發展。會議現場,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副研究員、博士萬航表示,“科技發展首先要靠經費支持,只有經費充足時,我們才能堅持研究新方法、開發創新性技術產品。我們也建議社會資本可以提前關注一些顛覆性技術發展,推動實現源頭創新。”

同時,多位與會者也提到,缺乏高效便捷、信息對等的對話、聯動機制仍是橫亙在投資機構與海洋產業之間的屏障。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方面海洋產業體系中存在許多交叉領域,由於對此缺乏系統瞭解,金融部門在實際操作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另一方面,看好某一海洋產業的金融機構在尋找投資標的時,也存在因爲信息缺乏找不到投資標的等問題。同時,由於海洋領域市場數據不多,難以支撐金融機構對海洋新興產業的長遠發展形成清晰認知,也是影響金融機構投融資行爲的因素之一。”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灣區經濟與產業規劃研究所所長安然表示。

對此,安然建議,未來推動藍色金融進一步發展,可嘗試採用財政支持與市場化融資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建立國有海洋投資集團支持海洋產業發展,進一步強化產業與金融的聯動,爲涉海企業,特別是海洋中小企業提供更多服務支持與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