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尾娃”遍地,父母再不懂“優勢教養”就晚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着各自不同的優勢。

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樣子,而是幫助孩子把優點發揮到極致。

作者 | 楓子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最近雞娃圈出現了一個新詞——爛尾娃。

說的是,普通家庭孩子上了十幾年學,美好的時光都浪費在各種毫無意義的考試裡。對社會一無所知,高學歷卻一事無成,要麼畢業即失業,要麼碌碌無爲,人生從此爛尾。

網上一博主就曬出了城市圖書館這樣一幕:

早上8點,圖書館就座無虛席了。

因爲現在有一大批畢業生,他們找不到工作,只能帶着電腦,水杯,充電器,有的還帶了午餐便盒,在這裡“假裝上班”,假裝早出晚歸,朝九晚五。

認真觀察一下就能發現,他們所進行的“工作”,其實就是改簡歷、刷招聘平臺、上網求助及吐槽……

無處安放的焦慮,如同烏雲般籠罩在這羣人頭頂。

爲什麼苦讀十幾年,歸來卻是個“爛尾娃”?

前段時間火上熱搜的張錫峰身上也許有我們要的答案。

一直以來,作爲一個小鎮做題家,學習,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成績,就是他奮鬥的唯一目標。

每天,把學習之外的時間壓縮到極致,是他讀書的日常:

早上5點起牀,半睜着眼往教室跑;

晚飯只能在回教室的路上吃;

上廁所的時間都要仔細規劃……

他一度以爲,只要努力考上重點大學,前途就坦蕩了,未來就光明瞭。

所以他才說自己要去拱城裡的白菜。

但上大學他才發現:原來自己除了書本和考試,對其他幾乎茫然不知。

他雖努力達成了外界投射給他的目標,但自己的內核卻一直空空落落的。

他讀的是計算機專業,但他並不喜歡計算機,討厭寫代碼。

實習期間,他曾嘗試過參加社團、做AI項目、當遊戲主播等,也都無一例外廢止了。

金錢、房子、物價,工作……這些高考時不需要考慮的東西,如今都一股腦地壓在了他身上。他整個人都變得特別悲觀和頹廢:

所以你看,教育若單純以考試爲目的,把成績當作唯一的考覈標準,養出的孩子或許可以贏了高考,卻贏不了未來的大考。

因爲瘋狂刷題式雞娃,往往只能雞出一個:無目標,無夢想,無動力的空心孩子。

他們哪怕考上名校,大多數還是沒有好的發展,最終又會被打回社會底層。

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賀嶺峰也曾對自己的女兒寄予厚望。

他跟所有普通父母一樣,爲女兒規劃最好的人生,讓女兒讀最好的幼兒園,上全區最好的小學。

結果,因爲同學太卷,女兒哪怕拼盡全力,仍被同學吊打,自信心嚴重受損。

當時,賀嶺峰卻覺得女兒成績不行是家長做得不夠,便想方設法給女兒請家教,甚至盯着女兒寫作業到後半夜。

可女兒不僅成績沒有提上來,反而陷入痛苦的境地無法自拔。

有一次坐校車去學校,女兒甚至很想從校車上直接跳下來。

得知了這些事後,賀嶺峰特別後悔。

他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執着女兒的成績,而是選擇尊重女兒的天性,去挖掘女兒的優勢。

結果發現,女兒雖然不擅長學習,但很愛看漫畫,擅長畫漫畫。

有一年寒假,女兒在網上看上了一部日本動漫,便一口氣刷了200多集。

當時,那部動畫片更得慢,週二出原版,週四出中文字幕版。

女兒便在追劇的同時,加入了同齡人的動漫羣,和愛好者討論起劇情。

興致上來後,女兒甚至開始自己寫同人文,沒想到一個暑假就寫了4萬字。

換作一般家長,看到女兒這樣“不務正業”,可能早就急得跳腳了。

但賀嶺峰卻對女兒展現出來的繪畫、寫作和外語天賦大加讚賞,鼓勵她堅持愛好。

所以他女兒雖然成績一般,卻因爲愛看漫畫,自學了日語,還創作了不少漫畫合集。

在高中時,就能先後在兩家高手如雲的日本動漫公司實習,甚至,只實習了一個月,就能獨立承擔項目,成爲主創。

高中畢業後,還成功收到了7個大學的offer。

現如今,女兒就靠兩樣本事生存,一個是日語,一個是畫動漫。

所以你看,奔着“好成績、考第一”的標準卷孩子,只會將一個個原本個性鮮明、才華獨特的孩子,培養成流水線上批量打造出來的產品。

他們可能得到了分數,卻丟失了自我;考進了名校,卻沒有了熱情。

而用心挖掘孩子,儘早規劃,因材施教,發揮優勢,孩子就會有長處,有動力,有方向,就能在人生路上決勝千里。

而這就是“優勢教養”。

別內卷,別焦慮,儘早幫孩子找到他的優勢,孩子才能在自己的賽道上發光發熱。

有句話說得好:

“孩子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強點和弱點,一旦找到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地拓展,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內在優勢。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好“優勢教養”呢?

這個工具就是——SIGN模型,優勢理論創始人馬庫斯·白金漢提出的,他發現,孩子的潛能,就隱藏在下面這4個信號背後,符合得越多,越能經過刻意練習發展成爲優勢。

S—success:自我效能感強,孩子輕易能做到。

孩子對做這件事情很有信心,不太費勁就可以做得很好。

比如,有的孩子就是畫什麼像什麼,有的孩子則朗誦繪聲繪色,音色洪亮等。

I—instinct:自主感強,孩子自己想做。

興趣的美妙之處就在於,你不需要刻意去教,孩子的熱愛會帶着他去一遍遍嘗試。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捏彩泥,就一做一晚上;有的孩子聽見音樂就要跟着起舞。

別人覺得無趣至極的事情,他卻樂此不疲,那本身就是一種才幹。

G—grow:成就感強,學得快。

有些領域一接觸,孩子就比其他人進步更快一些,學得最快,掌握得好,感覺很有成就感。

比如,同樣是做手工,有的孩子看了一遍,花了一會兒的工夫就完成了,而有的孩子看了三四遍,花了1個小時才做好。

N—need:滿足感強,反饋良好。

滿足就是就算做完某件事之後感到疲勞和睏倦,依然會有滿足感,能夠感受到“我樂”。

正如楊麗萍曾說“跳舞就是跳舞最好的回報”,描述的就是這種感受。

這種只享受過程本身的事,背後就是潛能的信號。

1. 注重過程而非結果

谷愛凌母親在分享教育經驗時,說過一句話:

鼓勵享受過程,而非關注結果。

因爲熱愛,才能專注。

因爲專注,所以才容易出成果。

谷愛凌就是在媽媽鼓勵下,特別享受滑雪過程,所以一直保有對滑雪的興趣和熱情,這纔不斷突破自我,把熱愛變成了優勢。

所以,想要孩子做出成績,就別一開始就拿終極目標要求孩子,只要興趣在,孩子很多技能就可以不斷精進。

2. 提供腳手架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最近發展區”。

說的是,每個孩子自己現有的水平,和他得到一定指導之後能夠獲得的潛力之間,存在一個最近發展區。

如果父母能夠着眼於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爲孩子提供有一定難度的內容,並在孩子需要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就能夠幫助孩子超越這個最近發展區,達到下一個發展水平。

比如,孩子八百米跑要3分鐘,但他的潛力可以2分30秒完成。

爲了讓孩子有更高的成就,我們可以這樣搭腳手架:

一旦孩子突破成功,他的勝任感就會增強,更有信心和動力去嘗試更大的挑戰。

3. 給予正向反饋

爲什麼孩子喜歡玩手機遊戲,一玩就上癮停不下來呢?因爲,每按一個鍵都會有正向反饋。

而練習時,孩子覺得痛苦的原因,就是沒有出現及時的正向反饋。

所以,父母不妨在培養孩子技能時,多給孩子“捧場”,多激勵孩子,給予正向反饋。

比如,及時肯定孩子每一個小小的進步,對孩子的努力、堅持等進行真誠的誇獎。

這些細小的正向反饋,會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讓孩子一步步變優秀。

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曾說:

“每一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只是表現出的方向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能優勢,才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適應社會發展的人”。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把孩子塑造成父母想要的樣子,而是幫助孩子把他的優點發揮到極致。

所以,從今天起,請放大自己的格局,跳出盲目跟風的陷阱,摒棄刷題式的雞娃,看見孩子的天賦,及早規劃。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