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面孔走過場 兩岸活動現疲態

大陸的兩岸交流活動繁多,但參與者常出現重複的老面孔。圖爲去年12月在福建沙縣舉行的兩岸美食嘉年華,非本文指涉活動。(中新社)

兩岸關係持續對立,儘管大陸疫後以來,陸續在各地舉辦多場交流活動,試圖吸引更多臺灣民衆走進大陸,促成兩岸民衆相互理解,然而,在各地的交流活動上,總能見到不少老面孔,活動內容也像套路般,千篇一律,讓主辦者與參與者,都漸感意興闌珊。

大陸央視日前公佈2024臺海十大新聞,與2023年相比,交流類新聞由6條減至3條,對抗類新聞則由4條增至7條,加上當前兩岸交流仍無法恢復至以往的熱絡狀態,民衆隔閡恐進一步加深。

在兩岸官方僵持的當下,大陸明顯試圖掌握雙邊交流的「主導權」,疫情結束迄今,大陸各省市區積極舉辦各類型兩岸交流活動,2024年儼然進入「爆發期」,記者光是從9月到12月,三個多月駐點期間,就有一個多月是在各地出差,採訪各式交流活動。

記者觀察,各地舉辦兩岸論壇及參訪活動,不外乎是強調臺商、臺青在當地的發展「機遇」,或是參訪當地歷史名勝古蹟及重大基建項目,也有邀請媒體走進農村,感受「鄉村振興」的豐富成果。然而,主辦方往往是在活動開始前一兩週才發出採訪邀請,甚至是兩三天前臨時通知,讓人疲於奔命。

接近年末,兩岸交流活動更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席活動的臺青、臺商及自媒體人士,猶如「候鳥」般,從南到北、由東至西趕場,記者總能在不同地方,反覆看到同樣的「老面孔」,這不禁讓人疑惑,這類活動是否真能達到「交流」目的?或只是流於形式的「請客吃飯」?

一名常組織交流活動的在陸臺青教師坦言,在頻繁的兩岸活動中,最近確實感受到「疲態」,譬如早些年的晚宴飯局熱絡,大家會酒酣耳熱、意猶未盡,但最近可能因爲活動太多、太類似,有時大概晚上七點半,晚宴就早早結束。

兩岸關係由於各種複雜的因素而停滯不前,加上「統戰」烏雲正籠罩臺灣上空,想要恢復往日的熱絡情景,似乎還有一段路,邀請臺灣民衆走訪大陸,或有助於彼此理解,但若淪於「走過場」、「搞業績」,辦再多的活動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敞開觀光大門,開放往來,讓兩岸民衆能夠自然面對面互動,纔是真正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理解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