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民主陣營出現鬆動與疲態
旺報社評
法國總統馬克宏訪中後表示「法國不會讓任何人下指導棋,烏克蘭戰場、西非衝突、臺灣的爭端,都不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中後告訴歐洲議會,與中方的關係「太重要了,我們必須制定自己的對華戰略和原則」。巴西總統魯拉訪問北京,促進雙邊政治與經貿關係之餘,同時表達對烏克蘭戰爭保持中立、願意促和的立場。一個是歐洲大國,一個是南方大國,都不約而同表達對於烏克蘭戰爭不會追隨美國的腳步。美國在支援烏克蘭的輿論戰場上出現疲態,重要盟友與鄰居開始出現不同的態度或立場。
歐洲追求戰略自主
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的正當性極具爭議,戰事一起,大多數國家譴責俄羅斯,站在美國的一邊。但隨着戰爭延長,連一些歐洲國家都疲態盡露,非西方國更是紛紛倒戈,不願繼續支持美國製裁行動,或繼續譴責俄羅斯。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的研究,這一年來,積極譴責俄羅斯的國家從131個減少到122個,一些新興經濟體轉向中立立場。中立國家的數量從32個增加到35個,佔全球3成的人口。一些以前與西方結盟的國家,如哥倫比亞、土耳其和卡達,轉向中立立場。傾向支持俄羅斯的國家則從29國增加到35國。該研究還顯示,一年過去,發展中國家的公衆輿論,對俄羅斯的好感仍然略高於美國,對中國的評價也高於美國。研究結論說,俄烏戰爭預示一場新的地緣政治鬥爭,這兩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威權主義大國,比起美國在國際社會上似乎擁有更多的民意基礎。
但白宮仍用意識型態看待地緣政治,認爲世界可以劃分爲民主與專制兩大敵對陣營,美國穩坐自由主義霸權的寶座。白宮及一些西方外交菁英堅信善惡二元的人權觀;相信民主和平論,認爲民主國家之間不會兵戎相向,所以要推廣自由民主、保護民主國家。他們還認爲不消滅威權國家,本國的民主就會受到威脅。這樣的世界觀,卻在不久前召開的第二屆民主峰會中窘態畢露。
若依照英美、西歐的民主標準,君主或軍人獨裁統治的國家應排除在外,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邦沙烏地阿拉伯因而未受邀,但一些被認爲民粹主義、非自由民主或軟性威權主義等體制的國家,如土耳其、波蘭、印度,卻受到邀請,因而引起爭議。還有一些新興民主國家因不願選邊站而拒絕出席,如南非、巴基斯坦雖受邀卻以臺灣出席爲由拒絕參加。不但邀請的名單爭議很大,出席國家的自由民主程度更是參差不齊。
抗拒依附民主霸權
自由民主價值觀與地緣政治利益經常是矛盾的,價值觀外交在面對地緣政治利益時,不是雷聲大雨點小就是言行不一。美國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大師米爾斯海默在《大幻象—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政治現實》書中指出,自由民主在一個社會或一個國家內是可欲的,但是放到無政府狀態的國際體系作爲外交政策的指導與目標則是危險的。他批評說,「自由往往只是自由陣營用來粉飾現實行徑的修辭,強權嘴巴上雖然會高談自由的美好,實際行事依舊依據現實主義。要是他們採取的自由主義政策違背了現實主義的邏輯,後果往往讓人懊悔不已。」
這個世界不是隻有所謂的民主國家才代表國際社會的輿論,非西方民主國家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何況所謂民主陣營只是霸權的綵衣,禁不起歷史與現實的考驗。與其說北京利用法國破壞歐盟團結,離間大西洋兩岸關係,利用巴西直搗美國後院,不如說國家利益與地緣政治的國際政治現實,迫使法國和巴西必須走自己的路,抗拒依附美國。
當我們因國外議員來訪讚揚臺灣民主而沾沾自喜,相信美國會爲保護臺灣民主出兵,甚至高喊民主保臺,不妨看看俄烏戰爭這一年來國際現實的變化,及法國與巴西關於臺灣的最近言論,就會明白什麼樣的外交、兩岸政策纔是臺灣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