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不只可監測氣象 還能觀測肉眼看不見的「鷹河」
交通部長李孟諺今天赴屏東視察墾丁氣象雷達站。圖/氣象署提供
墾丁氣象站爲臺灣最南端的氣象站,除透過雷達執行氣象監測外,由於墾丁每年9至10月有大量赤腹鷹及灰面𫛭鷹過境,因此也進行生態調查,分析遷徙路徑,展現科技與自然共存的面向。
氣象雷達利用電磁波偵測大氣中的降水粒子如雨、雪、雹等返回的強度與移動訊號,即時進行大範圍的三度空間觀測, 提供降雨強度與風場的資訊。
中央氣象署副署長馮欽賜表示,目前已在五分山、七股、墾丁、花蓮建置共4部大範圍雷達,可在6分鐘內,針對250公尺進行掃描、460公里觀測範圍;另外,也將逐步完成建置5部防災降雨雷達,以及雙波段可移動式雷達。
馮欽賜說,墾丁氣象站2001年正式加入觀測,爲融合環境景觀,將過去都是白色的天線罩塗成迷彩綠,成爲氣象署獨具特色的1座雷達,並提供臺灣海峽南部及巴士海峽即時天氣監測服務,約28.2%的颱風經過墾丁氣象站所轄海域。
氣象雷達除除使用在觀測氣象上外,近年也運用在生態調查上,馮欽賜指出,墾丁氣象站建站不久後,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教授孫元勳來站拜訪,提及用氣象雷達觀測老鷹的想法,因此墾丁雷達站加入觀測老鷹行列。
馮欽賜表示,墾丁每年9至10月有大量的赤腹鷹及灰面𫛭鷹過境恆春半島,透過雷達顯示,可以觀測到「鷹河」,陸上肉眼觀測不到的地方,都可透過雷達觀測到鳥類。
2006年利用墾丁及七股2座雷達,分析2005年灰面𫛭鷹春季北返的過境行爲,得出過境臺灣地區3條路線,包含沿嘉南平原北上(48.89%);沿中央山脈西緣北上(43.29%);沿臺灣海峽北返(6.28%)。
馮欽賜說,雙偏極化氣象雷達網可以精確辨識降水回波與生物回波,如鳥類與昆蟲,再加入人工智慧功能,這對更全面性瞭解猛禽在臺灣地區的遷徙行爲將可能是新契機,也爲氣象資料的多元應用開闢新方向。
交通部長李孟諺今天赴屏東視察墾丁氣象雷達站,聽完氣象站報告後表示,氣象署爲更精準預測各地天氣,與輝達(NVIDIA)合作開發相關技術,也推動建置第7至9代高速運轉電腦計劃,這次凱米颱風氣象署就預先算出其雨量驚人,接近莫拉克颱風等級,並報告給行政院及提醒各縣市預防豪雨、土石流。
凱米颱風過後,水保局簡報也提到,地震過後的颱風災情都很嚴重,過去921地震後,馬上就面臨桃芝颱風,導致臺灣山區死了114人;這次凱米颱風影響地區主要在平地,但由於有事先預警,因此無人死亡,顯示氣象署天氣監測及預報有起到警告作用。
墾丁氣象站2001年正式加入觀測,爲融合環境景觀,將過去都是白色的天線罩塗成迷彩綠,成爲氣象署獨具特色的1座雷達。記者胡瑞玲/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