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辭世》蔡詩萍/李登輝的定位要放在民主化趨向上看 ──兼論藍營如何跨越「李登輝情結」
以一位跨越威權到民主化,掌握大權超過十二年的總統,他的過世,臺灣社會也僅是平靜的看待,就可以驕傲的說,臺灣真的已經是個民主國家了!
正因爲,民主的常態,任何一位總統,他的上臺,屆滿,他的辭世,都是常態社會的一部分,沒有什麼好「如喪考妣」、「天崩地裂」的。甚至,褒貶不一,也都是常態。
如果,從這個角度切入,那麼李登輝的評價,便應該獲得更寬闊的視角。
李登輝是在臺灣最後一位強人蔣經國之後,接任總統。如果,蔣經國晚年的「改革形象」,確實是定論,那李登輝的擴大改革,便不應該被輕忽,被扭曲。
這是藍營,要面對的尷尬。
▲李登輝任內促成軍隊國家化 ,也避免了軍人政變的危機。(合成圖/ETtoday資料照、記者邱顯燁翻攝)
除非你否認蔣經國晚年是要改革。但若蔣經國不是改革的發動者,那豈不更加坐實李登輝是改革者,是民主先生!這是藍營,面對蔣經國與李登輝評價的「父子騎驢」困境。
李登輝的經營,可以約略粗分兩項來看待:
對內是,民主化的擴大,民選總統,國會全面改選。對外是,國家定位正常化,以中華民國之名,行臺灣主體化之實。
民主化這一塊,基本已不是問題。民主政治已內化爲臺灣社會的共識,政權輪替,權力交接,沒人敢質疑臺灣民主的落實。但國家定位的正常化,則是未竟之志,至今還在緩步發展中,這也是李登輝受到抨擊最多的議題。
但,形勢的變化,卻讓這議題,亦往他當年推動的方向在移動。中華民國是不是一個國家?中華民國是不是在臺灣?
這兩個概念的交纏,趨勢越來越清楚,對內,中華民國必須與臺灣相互結合,構成一個政治實體的「名與實」。對外,特別是,對中國,你若不承認中華民國的事實,那兩岸只會漸行漸遠,因爲,兩岸已經是政治制度的懸殊,是生活方式的差異。
李登輝當年推動這兩大政治工程,他首當其衝,遭到激進派認爲他保守,遭到保守派批他躁進,這也都是可以理解的際遇。但拉開時光的鏡頭,來凝視的話,我們恐怕必須承認,他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
深藍攻擊他,斷送了國民黨執政。但,民主政治,本來就充滿高度不確定性。開放民主選舉,就有失去政權的可能,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而已。
▲民主化與國家正常化,是李登輝留給臺灣的重要遺產。(圖/讀者提供)
如果,一直堅持威權體制呢?
從美麗島事件的衝擊來看,繼續威權,臺灣可能就不是改革前進,而是革命威脅了,不是嗎?蔣經國晚年確實看到這一點,纔有蔣家後代不會接班,他本人也是臺灣人的,等等喊話了。
有些意見認爲他把黑金引入國會,其實這是民主政治的道德風險,連川普這樣的億萬富豪都選上美國總統,但你能說,這不是民主嗎?
這質疑的重點應該是,法治社會有沒有跟上來?而非民主選舉的對或錯。
批判李登輝的,說他臺獨,搞壞兩岸關係。但兩岸關係再好,都要觸及最敏感的神經:中華民國還要不要?要的話,基本尊嚴該不該顧?中國不承認中華民國,我們要不要捍衛?一旦捍衛,在北京眼裡,不就是臺獨嗎?
李登輝不是「完人」,事實上,搞政治的,誰是?!除非是在威權獨裁體制裡,纔有「政治完人」,不是嗎?李登輝在處理人事鬥爭,實踐他自己的政治信念時,總有他得罪,或刻意打壓的人,這些都是他攀登權力高峰,自己要付出的代價,做爲評論者,我無意替他開脫。但放眼臺灣民主化的趨勢,必須說,沒有李登輝,沒有拉拔他的蔣經國,後來的一切,都難以想像。
歷史只能向前。
民主之窗一旦打開,自由之風,從四面八方吹進來,任何人都擋不住這股洪流的。藍營的保守派,若至今不能體會這趨勢,未來還會在民意的流失上,付出代價的。這很可能還是「李登輝遺產」,對藍營具有的殺傷力。除非,藍營真正調整出,自己對臺灣民主的定位,與捍衛決心!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