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沙病毒」與「狂犬病」差在哪? 一張圖表報你知

▲「麗沙病毒」與「狂犬病」差在哪裡?一張圖表報你知。(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臺南一名民衆日前在安南區鹿耳門拾獲一隻東亞家蝠並送至農委會衛所,經檢驗發現其基因型與麗莎病毒株中的狂犬病毒相似度高達8成,疑似爲新一型麗沙病毒。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提醒,新型麗莎病毒症狀致死率雖未知,但民衆應避免未戴手套接觸野生動物,今年7月後若曾接觸蝙蝠者,也建議接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達交叉保護作用。

防檢局今(9)日上午指出,麗沙病毒非法定動物傳染病,但有人畜共通風險,已通報疾病管制署共同防範。本案爲首次於蝙蝠確診麗沙病毒陽性案例,已請蝙蝠學會加強發現地點之傷亡蝙蝠採樣及疫情調查,並呼籲民衆不要接觸野生動物,避免可能感染機會

疾管署表示,麗沙病毒共有14種基因型,主要可區分爲三類基因親緣羣,狂犬病毒屬第一類基因型麗莎病毒,分佈地區遍佈全球,雖然哺乳類都有機會成爲宿主,但臺灣檢出陽性者,只有鼬獾、白鼻心2類,感染後潛伏期長達1-3個月不等,隨後便出現嘔吐、頭痛、吞嚥困難、肌肉痙攣腦炎症狀,致死率極高,幾乎100%會死亡。

▲驗出新型麗沙病毒的東亞家蝠。(圖/臺北市蝙蝠保育學會提供)

麗莎病毒主要存在於蝙蝠、貓、犬、綿羊石貂等動物上,潛伏期短至4周,長至27個月,發病症狀與狂犬病類似雖然罕見,但歷年歐洲澳洲中亞非洲等地,仍有約13人不幸喪命。疾管署也爲此做了一張比較表,讓民衆知道嚴重性

東亞家蝠(Pipistrellus abramus)爲臺灣中低海拔地區分佈最廣的蝙蝠物種,爲食蟲性蝙蝠,主要棲息於樹洞樹皮裂縫建築物中。畜衛所自2009年起即開始監測蝙蝠麗沙病毒,至今年10月止,共檢測蝙蝠腦組織435件、血清109件,平均每年監測60餘件,除本例外並未發現有麗沙病毒,疑似單一感染的個案

目前5名接觸過該蝙蝠的民衆,皆未有感染症狀傳出,但防檢局仍提醒,民衆應避免接觸蝙蝠以保障安全。疾管署也表示,預防狂犬病或麗沙病毒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接觸野生動物,若不慎被抓咬,也要立刻用大量清水沖洗並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5劑(第0天,及第3、7、14、28天)狂犬病疫苗

爲了因應新病毒出現,疾管署也爲此修改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種適用對象,如不慎遭蝙蝠抓咬傷,或沾到蝙蝠唾液的民衆,也可在醫師評估下接種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達交叉保護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