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原標題:【理響中國】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力”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從今年1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產力作出系統闡述到3月在全國兩會上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總書記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什麼是新質生產力、爲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什麼是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指明瞭新質生產力的特徵、基本內涵、核心標誌、特點、關鍵、本質等基本理論問題,爲我們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特點是創新。把握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於深刻認識創新在提高生產力中的關鍵性作用。回顧歷史,從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化,到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再到20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顛覆性的科技革新,帶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躍升,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難得機遇,綜合國力迅速增強,甚至一躍成爲世界強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一些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帶動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爲特徵的羣體性重大技術變革。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面臨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新質生產力應運而生並在實踐中不斷髮展壯大。新質生產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方向、新趨勢,代表着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在生產力發展中取得領先地位,在新領域新賽道上佔據發展先機,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權。
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勞動生產力是隨着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髮展的”。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產物,是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這種提升是整體性的、根本性的,作爲其構成要素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必然也有新的內涵。就勞動者而言,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與新質生產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簡單重複勞動爲主的普通勞動者,而是需要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就勞動資料而言,作爲“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隨着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越來越多的新型生產工具將產生,舊的落後的生產工具則會逐漸被新的先進的生產工具所代替,這也是體現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就勞動對象而言,勞動資料的改進和廣泛運用,必然會帶來勞動對象範圍的擴大,不僅包括傳統的自然界物質,而且包括數據等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的非物質形態。
生產的各種要素只有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不僅體現爲各種要素的創新發展,還體現爲生產要素結合方式的創新發展。隨着新質生產力中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發展變化,三者的優化組合也將會發生革命性變化,帶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產關係的革命性變化,需要形成新的生產關係與之相適應,對其加以保護、解放和發展。不斷改革和完善生產關係,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體制機制,是促進新質生產力不斷髮展的重要保障。
總之,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新質生產力不是傳統生產力的局部優化與簡單迭代,而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必將帶來發展方式、生產方式的變革,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也要認識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