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廉恥」牌匾掛回校園 融入品德教育
「禮義廉恥」牌匾近年逐漸退出校園,家長團體發起掛回「禮義廉恥」標語,並強調「禮義廉恥」已與時俱進,進化到三點○版。圖爲北市建國中學校園的「禮義廉恥」牌匾。記者曾原信/攝影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批新課綱刪除顧炎武「廉恥」一文引發熱議,這幾年校園裡「禮義廉恥」標語也愈來愈少;包括臺中市長盧秀燕、雲林縣長張麗善、新竹縣長楊文科等縣市,都陸續把「禮義廉恥」掛回校園,高雄則有家長團體捐贈各校「禮義廉恥」牌匾,希望「由形入心」、潛移默化孩子的品德教育。
盧秀燕二○一九年響應中華民國全國家長協會發起的校園懸掛「禮義廉恥」牌匾活動,她說,社會快速變遷、人際關係愈趨複雜,品格教育就愈顯重要,品格是漫長、艱鉅且最重要的教育工程,要堅持推動下去。
中市教育局表示,臺中的國中小學共五十二校響應懸掛「禮義廉恥」牌匾,市府也將品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劃」,積極將品德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
張麗善在二○二○年宣佈要重新找回「禮義廉恥」,縣府編預算打造一百九十三塊「禮義廉恥」牌匾,掛在全縣公私立國中小校園,並邀學者專家依一○八課綱精神編列品格教育教材。
張麗善說,隨着蔣中正銅像退出校園,連「禮義廉恥」四字也被收進倉庫;恢復「禮義廉恥」校訓,是希望把雲林的孩子教得有品德、懂得孝順、明辨是非、知反省。
楊文科也在竹縣一一九所國中小掛上「禮義廉恥」牌匾,他說,上任後才知道校園內已無「禮義廉恥」品格標語,他的成長年代都有禮義廉恥校訓,對照現在的社會風氣,小朋友成長時還是要有禮義廉恥的教育,對人格養成比較好。
高雄市家長協會四年前開始募款,發起爲學校設立品格標語行動,捐贈「禮義廉恥」牌匾給超過六十所學校。
張麗善在全縣各校掛上「禮義廉恥」牌匾,引來民進黨立委蘇治芬批評說,禮義廉恥是做人的道理,不是教育本質,應該身教重於言教,不是喊口號而已,她認爲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判斷是非的能力,不是教條式的禮義廉恥;禮義廉恥曾是全國校訓,一直都是蔣介石以黨領政的思想教育工具,是威權教條箝制思想自由的成果。
同爲民進黨籍的臺南市長黃偉哲說,品德教育是臺南教育政策的核心價值,他強調是言教、身教、境教,最重要的是內化,不論禮義廉恥、四字訣等,都是很好的品德標語,對於要懸掛何種標語和用何種方式推動,各校因地制宜。
家長團體自發推動校園禮義廉恥復興,獲熱烈迴響;但有老師不諱言說,若太高調推行,怕被冠上威權復辟。有校長說,取下的禮義廉恥牌匾不會再掛上去,畢竟現在綠營執政不想自找麻煩,以免被點名作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