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研製戰機一波多折 歐洲新一代戰機項目艱難"起飛"

第53屆巴黎航展上,歐洲下一代戰機的全尺寸模型公開亮相。資料照片

5月17日,法國德國西班牙3國發表聯合聲明稱,他們已就“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中下一代武器系統的階段性研發、知識產權出資問題達成協議

作爲項目的核心目標,下一代戰鬥機的演示機將於2027年首飛,在2040年後接替法國的“陣風”戰鬥機、德國和西班牙的“颱風”戰鬥機。

儘管面臨諸多困難,“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這一事關歐洲戰略自主的軍備項目還是邁出了重要一步。

聯合研製戰機一波多

在過去幾十年裡,歐洲各國一直在尋找新的出路,嘗試軍事科技領域實現強強聯合。

這種方法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他們研發出了諸多經典產品,比如有“歐洲三雄”之稱的“陣風”“颱風”“鷹獅”戰機等。

正當這些國家的研發機構一路高歌猛進時,五代機的出現讓他們措手不及。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有能力獨立研發出五代機。於是,法國、德國、西班牙決定聯合研製新一代戰機“未來空中作戰系統”,期冀未來可以對五代機實現跨級打擊。

理想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主導項目的法、德兩國內訌不斷,西班牙加入計劃後,各方利益關係更加難以協調,矛盾不斷升級。

法國達索公司隨即準備了B計劃——萬一法德西3國沒有談妥,他們將另起爐竈,出來單幹

法國的兩手準備不是沒有原因的。回顧歐洲航空產業合作歷史,不難發現一切“有跡可循”——

法國空軍現役戰機“陣風”,就誕生於上一代“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20世紀70年代末,法國與德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談崩後,“跳”出來單幹了這一項目。

實際上,“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的分裂,對歐洲各國來說,是“雙輸”的局面。僅就法國而言,雖然其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能夠自主研發包含發動機在內的完整戰鬥機項目,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

一直以來,法系戰機的設計和製造成本偏高、外銷不暢,陷入“越是賣不出去、生產成本越高,越難向國外客戶推銷”的惡性循環。以“陣風”戰機爲例,雖然總體性能優異,但其外銷成績遠不如前輩幻影-2000。

過去,英法合作研製航空發動機不乏成功先例。實際上,不少先進航空發動機研製技術,法國都是在與英、美兩國的合作過程中“偷藝而來”。據報道,M88第四代航空發動機,就是他們從國際合作項目中獲益的一個例子。

另外,從參與“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的其他國家看,法國退出絕非好事。畢竟,在飛控系統設計水平上,法國軍工企業擁有更多的技術底蘊

“雙輸”後爲何依然選擇合作

看到這裡,不少人會提出疑問:在經歷“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的“雙輸”教訓後,爲什麼法、德等國依然熱衷於聯合開發戰機?

近年來,隨着各國軍事力量快速增長,能否列裝五代機是檢驗一個國家空軍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當今,世界上只有少數國家擁有五代機。一些國家雖然做過研發嘗試,但研發出的戰機性能遠達不到五代機標準。目前,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五代機項目均遭遇技術瓶頸,部分歐洲國家躍躍欲試。

今天,戰機的發動機、結構材料、製造工藝、電子設備技術越來越複雜,涉及工業鏈範圍越來越廣泛。每一代戰機的研發費用,普遍都比上一代要高得多。在巨大的財政壓力下,歐洲各國只有合作研發,纔是最佳選項。

從二戰後至今,部分歐洲國家一直認爲,沒有必要在武器裝備研發上投入巨大資金。相反,他們選擇主動購買美國武器裝備,將自己緊密依附在北約同盟的軍事保護傘之下。

此外,冷戰後,歐洲各國大量削減軍事開支。“沒必要花那麼多錢維持國家軍事力量”成爲一些國家共識,直接導致冷戰後歐洲多國持續縮減軍事開支。

不過,目前部分歐洲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衝突加劇,一些國家希望提高自主研發水平,降低對外購美國武器裝備的依賴程度。

此次,“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整合了大量可相互通聯和操作的單元——新一代戰鬥機、無人駕駛飛行器巡航導彈和無人機羣,這將給未來作戰提供有力支撐。

面對空前巨大的財政壓力,法、德等國在“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上的合作意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

只不過,美好願景是一回事,能不能在實際合作過程中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關係又是另一回事了。

多國參與能否變“多贏”

一直以來,“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進展並不順利。時至今日,該項目才迎來曙光——法德西3國已就“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中下一代武器系統的階段性研發、知識產權和出資等問題達成協議。

畢竟,該計劃一旦失敗,將給參與國帶來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法德西3國國防部長都提到,這是一項旨在加強歐洲主權和安全的“平衡協議”。目前,這份協議看似達成合作願景,但依然存在不少矛盾與問題,合作之路“道阻且長”。

從歐洲合作研發戰機的歷史看,有兩個突出矛盾依然是掣肘“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推進的難題。

一是性能指標制定。戰機設計要兼顧各種功能和性能指標,各方達成一致很難。比如,提升高速攔截能力,需要犧牲航程載荷和滯空時間;降低採購和使用費用,就要削減戰機功能、下調性能指標……法德西3國的防務需求有很大差異,難免會出現“爲自己用不上的功能掏錢”“掏了錢也沒得到自己想要的功能”等情況,這不可避免會帶來矛盾。

二是分工份額。在多國合作的防務項目中,分工份額很難做到完全公平。參與國家都希望能獲得更多涉及核心技術環境污染等負面代價小的項目,從而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入,強化本國航空產業的技術基礎。

此次“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由於西班牙加入,法國在總的分工份額上作出了讓步。但飛行控制器研發等方面的分工,目前是法德洽談的主要矛盾之一。在飛行控制器設計上,法國佔據主導地位,該國作出讓步的可能性很低。

近年來,在法、德兩國的不懈努力下,歐盟國家在武器裝備研發方面有了不少進展,但在共同防務建設方面依然進展緩慢。以“未來空中作戰系統”爲代表的軍備研發合作項目,既體現了推動歐洲共同防務合作的意願,也增強了歐盟的戰略自主性

國外有關人士認爲,該項目或將成爲一塊“試金石”,以此試探歐洲國家安全政策合作意願——在發展技術同時,各方究竟能夠放棄多少自身利益。

多國參與“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能否演化爲“多贏”?人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