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就數實融合硬功夫

來源:經濟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當前,如何發揮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雙重優勢,抓住新科技革命浪潮,贏得發展主動權,成爲題中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一方面,數字基建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國建成世界最大的光纖網絡,累計建成383.7萬個5G基站,在全球佔比達60%以上。另一方面,數字經濟規模實現飛速發展,從2012年的11萬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逾50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同時,數字經濟爲實體經濟的發展拓展了新空間,推動傳統制造業和農業全方位轉型,促進傳統產業向高效化、智能化方向轉變。今年4月份,人社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旨在培育數字經濟發展所需人才,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智力支持。5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強調根據製造業需求分行業、分領域挖掘典型場景,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推廣應用。

當前,不少企業積極探索與數字經濟的融合路徑,如傳統制造工廠通過引入工業互聯網,實現了對企業生產全過程的數據追蹤和實時監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農業類企業通過研發智能精準農業技術,提高了作物產量和品質;從事服務業的企業利用電子商務和在線服務平臺,拓寬了服務渠道,提升了客戶體驗。不過,一些挑戰仍然是存在的。比如,部分傳統企業難以跟進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自身與數字化產業發展的脫節;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成爲一個常被提及卻又不易解決的關鍵議題;行業發展亟需大批專業人才爲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對此,要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辦法,練就“數實融合”硬功夫。

打通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多維渠道。打破“數據孤島”,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提升數據的流通價值,推動公共數據彙集利用,釋放數據的商業價值潛能;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優化數據資源與實體資源的有效配置。重視特殊實體行業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制定“數實融合”的差異化政策,以滿足實體行業在生產和消費環節多元的數字需求。引導數字平臺與實體企業實現從研發、生產和銷售等環節的全流程的融合,爲實體經濟提供技術支持,防止傳統行業與數字技術的發展脫節。鼓勵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開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試點工程,總結可推廣複製的經驗做法。

確保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進一步加強專業立法和國際合作,制定統一的法律標準,建立公平、公正、合作、共贏的國際數字合作格局,確保信息出入境過程的數據安全。保護數據隱私,打擊數字犯罪,淨化數據交易環境;完善算法“黑箱”的治理,推進算法要素、程序和背景的透明度,保護大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設立數據安全專事法庭,加快對數據糾紛案件的處理。提高數據安全保障水平,防範數字經濟領域的風險,針對數據安全問題,建立常態化的預警機制和防範機制,建立多元感知系統,及時推送數據安全等級和安全動向,構建安全、可靠、穩定、高效的數字經濟環境。

加強制造業數字技術人才的培育。深化產教結合,鼓勵校企合作,推進現代學徒模式,實現教育內容與企業需求的緊密結合;實施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圍繞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數據安全等新就業領域,制定國家職業標準和資格認證、開發培訓教程,開展規範化培訓。建立廣泛的數字就業平臺,打通數字就業渠道,支持數字人才的創業就業。爲實體企業的管理、技術人才開設數字專班,提高實體企業員工的數字素養。根據不同層次和需求,構建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內的數字人才培育體系。(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蘇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