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的矛盾正在質變
(示意圖/達志影像)
臺灣民意基金會17日發佈民調顯示,67.1%民衆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同一基金會3月另份民調則顯示,有78%自認爲臺灣人,7.7%自認中國人,9.1%自認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其他單位民調也呈現類似結果,自認爲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比例是穩定上升中。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商務部12日發佈公告,將對臺灣限制大陸進口之2455項商品啓動貿易壁壘調查,特殊情況下調查期限可延到明年1月12日,次日即臺灣大選。兩則新聞的關聯是頗值得關注。
不少輿論解讀,這意味着大陸單方面的惠臺讓利要改變了,這未必錯誤,但未切中關鍵要害。
長期以來,臺灣對大陸貿易享有巨大順差,近幾年平均均達千億美元以上;如果沒有來自大陸的鉅額順差,臺灣將淪爲逆差國。臺灣所以長期享有順差,除了兩岸產業結構差異及部分臺灣產業的相對競爭優勢,當然也跟大陸的惠臺讓利政策有關。2010年兩岸簽訂ECFA,臺灣禁止大陸830項農產品進口,已進口的1415項產品不降關稅,大陸也默然接受,主要考量當然還是政治,「兩岸一家親」,爭取臺灣民心,爲兩岸統一大業服務,讓點利算什麼。
隨着兩岸關係變化,臺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已非單純只想佔些讓利的便宜,明顯注入愈來愈多政治元素。比如配合美國實施「脫鏈管制」,讓不少陸企受到不公平對待;又或最近在蛋荒、藥荒困境下,民衆才發現大陸蛋類及部分藥材始終是限制進口項目,這難免讓大陸懷疑臺灣政策是否有愈來愈濃厚的政治考量,甚至是敵對元素。
早在1988年兩岸開始接觸交流前,雙方在政治上對立,經濟上隔閡,但在「一箇中國」政治立場上不存在分歧後,兩岸開始接觸交流,92年有所謂的「共識」,93年進行「辜汪會談」,2001年雙雙進入WTO,2010年簽訂ECFA。總的來講,兩岸離統一雖遠,但至少是「兩岸一家親」,讓點利又何妨,即使在統獨體制方面存在異見,本質仍屬「內部矛盾」。
然而時移勢易,「矛盾」本質也在出現變化,不但「一家親」在臺灣內部受到質疑,連「同屬一中」都不被認同,甚至愈來愈多人不認爲自己是中國人,經貿政策也對大陸充滿敵意,這樣下去,兩岸間有可能愈來愈轉變爲「敵我矛盾」了。
北京此時以對臺經貿政策釋放信息,並以明年1月臺灣大選作爲研判兩岸之間的矛盾性質,北京當局的思維與動向值得高度關注。要言之,停止讓利與否的涵義絕非單純的是否停止讓利,必須高度警惕兩岸關係正在朝更糟的方向發展。
(作者爲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