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互信不足 釋善意如擠牙膏

疫後解封重啓兩岸民間交流,因雙方欠缺互信,使得開放交流的節奏和做法,像擠牙膏般。圖爲花蓮縣客家鄉村振興農商交流參訪團在桂林世外桃源景區合影。(中新社)

疫後兩岸旅遊開放情況

疫後解封重啓兩岸民間交流,是當前兩岸官方都有的想法,然而因雙方欠缺互信,甚至慣性互疑,使得相互宣佈開放交流的節奏和做法,像擠牙膏般,一次一點點,相互猶豫觀望。每一次的交手,臺灣都想借機逼大陸坐上談判桌,企圖打破兩岸協商需要九二共識前提的束縛;陸方則擔心臺灣政治環境,雖然歡迎臺灣人多到大陸走走,但對於開放大陸民衆來臺,北京仍有些遲疑。

兩岸疫後開放旅遊,按「臺人赴陸/陸人赴臺」、「團體/個人」排列組合,目前暢行無阻的只有臺灣個人赴陸,其他則陷入相互指責。臺灣開放陸客來臺個人自由行,但陸方2019年8月禁止至今;陸方昨開放臺團客赴陸,但臺尚不允許旅行社辦理赴陸團遊。至於大陸團客來臺,兩邊都禁止,且相互怪罪是因對方沒開放。

如果兩岸雙方有足夠互信和默契,一個小動作就能領會對方善意,而非像現在這樣,即便拋出善意,也頻拿疫情當藉口,擠牙膏式開放。譬如光是個小三通,陸委會就將其拆解爲限時(過年專案)、限身分(金馬戶籍)、單雙向(僅限臺人),將重啓交流的善意分次拆解,盤算把政治效益最大化。

「逼陸方坐上談判桌」也是臺灣考量之一。從港嫌陳同佳案,到兩岸重啓交流、重開航點,陸委會每次都呼籲雙方要溝通,昨日陸方宣佈開放臺團客,陸委會表達歡迎,但也強調「必須雙方經由既有的機制進行溝通」。

對民進黨政府而言,兩岸民間適度交流,可降低兵兇戰危的緊張,但也會擔心交流過熱,不利維持臺灣的抗中氛圍。尤其是今年大陸對臺工作重點放在兩岸民間交流,臺灣在還沒開放團客赴陸下,就已有那麼多人赴陸參訪,進京見國臺辦主任宋濤,若馬上響應讓臺團客赴陸,所帶來的交流熱潮恐不是民進黨所樂見。

2019年大陸宣佈暫停自由行時,直言是「鑑於當前兩岸關係」,但今年對臺重點變成恢復兩岸交流,大陸如果真的有心重啓,大可一次到位,大方宣佈恢復讓陸客全面赴臺。

按目前雙方一來一往的開放節奏,若臺灣能把握此次機會漂亮接球,給予善意回應,譬如開放專業交流,讓商務人士,陸媒都可正常赴臺,或是再擴大兩岸航點,或許6月中的海峽論壇,大陸將回以更大的「惠臺大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