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若開戰 故宮國寶可逃一劫?揭遷臺秘辛
國民黨黨代表陳麗旭在全代會聲稱「故宮國寶不是臺灣的,而是國民黨帶來的」,再度引發大家對故宮文物的熱議。故宮即將推出「北溝傳奇—故宮文物遷臺後早期歲月」展覽,解密國寶遷臺過程,而爲何這些寶物都要放在木箱並於山洞保存,故宮圖書文獻處處長宋兆霖解釋背後用意。
故宮文物原在北京的北禁城內,清帝溥儀遜位後仍居住宮內,北洋政府在庫房進行清點封存,並將瀋陽故宮與熱河暑山莊的文物遷回紫禁城併入,期間宮內人員與北洋政府官員偷盜轉賣不少,據說溥儀本人也偷運上萬件古董字畫外出,故宮內的火災也傳出可能是太監偷盜後放火燒庫房以湮滅證據。
故宮文物經多年輾轉,1948年(民國37年)國共戰事緊張,國民政府決定將文物運至臺灣,分3批以軍艦與商船運送2972箱文物,大約只運走2成多,抵臺後先放在臺中糖廠,之後於霧峰北溝依山建置庫房與防空洞,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落成,國寶曆經數十年戰亂輾轉數千公里後終於獲得安置。
據《聯合報》報導,故宮文物從大陸到臺灣多保存在山洞中,宋兆霖表示,國寶抵臺後,會選在臺中存放是因當地氣候乾爽較北部乾爽,更適合保存文物,且當時臺灣仍受空襲威脅,因此纔開挖山洞,後來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有此考量,因此仍以不在市區、可挖山洞爲基地。
此外,這些以鐵箱、木箱裝運來臺的文物,從上面的封條也可以看出其軌跡,若上面有「滬」字,代表裝器物;「洞」字則爲北溝編號;下方半圓寫着「故宮‧臺處」,象徵抵達臺灣;圖書文獻則會以香菸的舊木箱盛裝。